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四章 太子建功(2)——河朔戡乱

第十四章 太子建功(2)——河朔戡乱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李建成率领的主力大军,如期来到河北。上一次,“洺水之战”,刘黑闼被李世民打得伤亡殆尽;这一次,李建成挂帅亲征河北,想必又要有一场硬仗要打,刘黑闼接下来要倒大霉了。

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十八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率领唐军主力,兵至昌乐,进入河北,直插刘黑闼腹地。李建成大兵压境,刘黑闼必须要有所应对。于是,刘黑闼亲自领兵,前往抵挡唐军,与李建成列阵对峙。问题是,现如今,叛军内部军心浮动,根本无心再战,接连两次列阵,皆不战而罢,还没打就停了下来。

李建成率军进入河北,接下来,他就要独自直面顽敌刘黑闼。那么,初来乍到的太子李建成,又该如何对付刘黑闼,直至彻底消灭叛军,平定叛乱呢?关于怎样部署平叛,李建成有他自己的想法。总结起来,四个字而已:双管齐下。何为“双管齐下”?就是政治、军事两手抓。

李建成明白,河北戡乱的关键,不仅在于军事上的征战攻伐,更重要的是四个字:安抚人心。先前,李世民率军讨伐叛军,采取了强硬的军事镇压,忽略了安抚、怀柔之策。虽然取得了“洺水之战”大捷,重创叛军主力;但好景不长,由于没能及时安抚河北局面,导致刘黑闼卷土重来,河北叛乱再起。

因此,李建成吸取了李世民只看重军事手段,忽视政治安抚的教训,调整平叛策略,双管齐下。一方面,笼络人心,积极安抚河北、山东的普通百姓,以及叛军党羽,分化叛军内部,促使河北民众重新回归大唐;另外一方面,对于战争元凶刘黑闼,则要毫不手软,坚决予以军事打击,彻底将其消灭。换言之,就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前文说过,李建成出征河北之前,唐军在河北战场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李世民发起的“洺水之战”,沉重地打击了刘黑闼的反叛势力,令叛军元气大伤,为李建成亲征河北铺平了道路。根据《旧唐书·刘黑闼传》的记载,李建成率大军进入河北后,“频战大捷”。由此可见,军事上的问题,已经不是唐军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军事上既然没有大的问题,那么,李建成来到河北后,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便是安抚河北局面。安抚局势,笼络人心,才是眼下的重中之重。从另一个侧面讲,李建成的安抚之策,也是针对叛军实施的“攻心战”。只要河北乱局能够早日安定下来,叛军内部势必人心惶惶,肯定会不战自溃。

至于如何笼络、安抚河北人心,李建成采纳了谋士魏征的建议,决定实施抚平战争创伤,聚拢人心的怀柔之策。确实,这项举措,在军事层面以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魏征是这样向太子李建成进言献策:

前破黑闼,其将帅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故齐王之来,虽有诏书赦其党与之罪,皆莫之信。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坐视其离散矣!(《资治通鉴》)

魏征向李建成建议,眼下的情况是,刘黑闼内外交困,叛军内部军心涣散,厌战情绪高涨,正是分化瓦解叛军,对其内部实行策反的绝佳良机。于是,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言,对叛军实施离间之计。

无论是先前李世民发动“洺水之战”,还是李建成亲征河北,唐军前前后后,俘虏了许多叛军的部众,其中既有普通士卒,又有高级将领。没想到,李建成刚到河北,直接下令,将这些关押的战俘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并且,对于其中一些级别较高的叛军将领,李建成大加慰抚,推诚布公地笼络他们,让这些人放下对唐军的戒备之心,完全没有李世民的强硬作风。

毫无疑问,李建成的这种做法,起到了极好的策反敌军的功效。李建成通过释放战俘,安抚敌将的做法,是要对叛军造成舆论攻势,加剧叛军内部的惶恐不安,瓦解他们的斗志,彻底令其土崩瓦解。

当时,刘黑闼叛军师老兵疲,粮草几乎耗尽,基本上丧失了斗志。而李建成的策反离间之策,更是让叛军陷入了极端的困境。从这一刻开始,叛军军队当中,开始出现大量士卒逃亡的现象。同时,叛军攻占下各州县,当地百姓纷纷捆了叛军渠帅,归附李唐。整个刘黑闼叛军内部,逐渐趋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刘黑闼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如今,只有寻找时机,与唐军进行决战。即使刘黑闼明白此战必败无疑,也要硬着头皮打下去,冒险赌一把,说不定还能赌赢呢!毕竟,刘黑闼觉得,他的对手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那种鬼才,和李建成打,至少不像和李世民打那样费劲,没准还有几分胜算呢。

在此之前,刘黑闼围攻魏州受阻,久攻不下。而此时,李建成率领唐军主力,已经深入河北腹地。所以,刘黑闼非常担心,害怕驻守魏州的唐朝守军,与李建成主力遥相呼应,前后夹击,对自己形成合围之势。思来想去,目前还是以保存实力为上,趁着李建成还没到来,连夜撤军而走,以后再寻找战机。

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率领唐军主力,与刘黑闼所部在馆陶正面遭遇。当初,刘黑闼从魏州撤离,行至馆陶,打算通过永济渠,甩掉唐军的追击。奈何,永济渠上的浮桥,迟迟没有搭建好,无法确保叛军兵马安全渡河。没有办法,刘黑闼只得在永济渠列阵,准备和唐军决战,以此来拖延时间。

直到此时,战场上的攻守态势,完全发生了变化。唐军方面,由于太子挂帅亲征,士气高涨,同仇敌忾,一路收复失地,连战连捷;而反观刘黑闼,此刻大势已去,已成强弩之末,整个部队精疲力尽,斗志逐渐消磨殆尽。因此,刘黑闼在永济渠列阵,完全是孤注一掷,被迫应战。

这个时候,刘黑闼心里非常清楚,这一战的最终结果,毫无疑问,自己肯定输定了。所以,刘黑闼心里开始盘算,三十六计走为上,保命要紧,趁着战场混乱之际,突围逃跑。不过,从这件事,足以看出刘黑闼的人品,很不地道。刘黑闼觉得,如果带着大部队一起逃走,明显是一个累赘。于是,刘黑闼便想撇下大军,独自逃命。

不久,李建成、李元吉率领唐军,抵达至馆陶,与刘黑闼相持于馆陶的永济渠,决战一触即发。为了不顾一切地逃命,刘黑闼决定让主力部队充当“炮灰”,挡住唐军的进攻,自己好趁乱逃走。于是,刘黑闼命令部将王小胡,率军背水迎击,与唐军接战。同时,刘黑闼命人加紧修筑浮桥。等浮桥修好,刘黑闼立刻渡河逃走。

刘黑闼这么一逃,顿时让叛军内部乱作一团。叛军现在的情形,特别像之前下博之战唐军的情况。下博之战,淮阳王李道玄陷阵身亡,刘黑闼转而猛攻史万宝中军。失去主帅的唐军,斗志全无,顷刻之间,溃不成军,史万宝只身逃回长安。同样的命运,这一次,在河北叛军身上重演。

要知道,叛军已经极度厌战,之所以硬着头皮与唐军作战,完全是看在刘黑闼的面子上,那都是因为刘黑闼还在。如今,刘黑闼连遮羞布都不要了,公然抛下部队,逃命去了。那你想想,叛军哪还有心思继续打下去。顿时,叛军土崩瓦解,四散溃逃,有些来不及逃走的,直接扔下兵器,脱去甲胄,就地向唐军投降。

等于是说,在唐军整个作战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掉叛军的主力。击败叛军主力后,李建成认为要趁热打铁,抓住元凶刘黑闼,不能再让这个逆贼逃脱。

因此,李建成下令,命唐军骑兵顺着浮桥,大举过河,追击刘黑闼。可是,无数唐军骑兵,拥挤在狭小的浮桥上,浮桥无法承受这么多人马的重力。所以,刚刚才过去一千余名唐军骑兵,浮桥轰然坍塌。这样一来,后续唐军主力,不能及时过河,被阻隔在对岸。抓住这个机会,刘黑闼急忙带着数百骑兵,一溜烟逃遁远去:

黑闼恐城中兵出,与大军表里击之,遂夜遁。至馆陶,永济桥未成,不得度。壬申,太子、齐王以大军至,黑闼使王小胡背水而陈,自视作桥成,即过桥西,众遂大溃,舍仗来降。大军度桥追黑闼,度者才千馀骑,桥坏,由是黑闼得与数百骑亡去。(《资治通鉴》)

馆陶之战,唐军通过一种兵不血刃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成功逼降、击溃了刘黑闼叛军的大部主力,迫使刘黑闼仓皇而逃。可以这样讲,馆陶之战的胜利,堪比于“洺水之战”大捷,是唐王朝第二次戡乱河北的关键转折点。这一仗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河北战场的形势。

至此,李唐王朝平定河北叛乱,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虽然,馆陶之战,刘黑闼主力全军覆没,大批旧部降于唐军。但是,叛军的首脑刘黑闼,却趁乱逃离,甩掉了唐军的追击。唐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黑闼跑掉,而无计可施。这一次,绝不能放过刘黑闼,一定要抓住他。

李建成认为,只要刘黑闼还存活于世间,以他那种脑后反骨的天生反叛基因,一定会重新卷土而来,与大唐永久为敌。为了河北的长治久安,以及唐王朝的统治,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刘黑闼揪出来。所以,李建成制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不惜一切代价,追击叛军残部,争取生擒或斩杀刘黑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