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密败亡(2)——魂断熊耳山
首先,李密假装派人告知桃林县的县令,诈称:“奉诏暂还京师,家人请寄县舍。”紧接着,李密挑选了数十名精壮士兵,让他们换上女人的衣服,头戴冪,身怀利刃,伪装成李密的家眷,悄悄逼近县城。
等到这数十名精锐,进入县城之后,突然换回服饰,亮出怀中的利刃,杀入县衙,迅速控制了整个桃林县。没等唐军部队反应过来,李密便裹挟着城中人口,进入南山。并且,李密特地派人,前去通知伊州刺史张善相(原瓦岗军部将),希望他到时候可以派出军队,接应自己。
虽然李密出其不意,占据了桃林县,掳掠了大量人口。但是,问题随之也来了。正如贾闰甫先前预料的一样,桃林县地处冲要,与熊州、穀州的距离,实在太近了。一旦桃林县遭受攻击,必然会惊动唐朝周边守军。如果紧急驰援,只需一个晚上,各路唐军便会相继赶来,对李密形成合围。
果然,李密袭击桃林县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惊动了熊州一带的唐朝守军。当时,驻守熊州的是唐朝的两员大将:右翊卫将军史万宝、行军总管盛彦师。李密袭破桃林,这两员大将,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于是,两人一同商量对策。史万宝觉得李密不好对付,他对盛彦师说:
李密,骁贼也,又辅以王伯当,今决策而叛,殆不可当也。(《资治通鉴》)
行军总管盛彦师,此人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善于用兵。听完主将史万宝这样说,盛彦师笑了笑,自信满满地说道:“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盛彦师拍着胸脯保证,我只需要数千兵马,就能当场取下李密的首级。
要知道,军中无戏言。盛彦师如此自信,史万宝不由十分好奇,向他询问破敌良计:“公以何策能尔?”没有想到,盛彦师却故意吊史万宝的胃口,卖了个关子:“兵法尚诈,不可为公言之。”他的意思是说,兵不厌诈,而且,这是军事机密,先不能告诉将军你,到时候你自然会知道。
尽管盛彦师有所保留,但是,真正排兵布阵起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在与史万宝进行短暂商议之后,盛彦师即刻率领一支偏师,翻越熊耳山,抵达熊耳山以南,在一处咽喉要道布下伏兵。唐军设伏的具体地点,大致位于陆浑县邢公山(今河南嵩县邢公岘)。盛彦师重兵设伏于熊耳山,准备在此地解决了李密。
盛彦师率军到达熊耳山,选定伏击地点后,将伏兵分成两部分。首先,盛彦师命令一队弓弩手,夹路乘高,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射杀李密叛军;其次,又命令一队刀盾手,埋伏于溪谷两侧。并且,盛彦师下令:“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
非常明显,这是典型的“半渡而击”战术。盛彦师命令弓弩手居高临下,刀盾手埋伏溪谷两侧。等到李密率军渡溪之时,唐军发起突然袭击,弓弩手从高处伏射,步兵趁机掩杀,一举将李密所部全歼于峡谷之中。
计划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可是,唐军之中,还是有一些将领,对这个计划产生异议:“闻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万一李密直接前往洛阳,没有经过此地,那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关于这一点,盛彦师早就料到了,他断言,李密一定会经过熊耳山。盛彦师是这样对众将解释:
密声言往洛,实走襄城就张善相耳,必当出人不意。若贼入谷口,我自后追之,山路险隘,无所展力,一夫殿后,必不能制。今吾先得入谷,擒之必矣。(《旧唐书·盛彦师传》)
诸将听了盛彦师的分析,立刻安下心来,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盛彦师率领的一支唐军偏师,埋伏在熊耳山的狭窄山谷,严阵以待,耐心地等着李密自投罗网。熊耳山,注定将成为李密的葬身之地。
似乎是上天注定,李密终究要走向覆灭。不出盛彦师的预料,李密袭破桃林县后,并没有前往洛阳,而是一路转进,进入了熊耳山。在不知不觉中,李密一步步走进了唐军的包围圈。
当初,李密出其不意,攻破了桃林县,俘获了大量人口。但是,李密也知道,桃林县距离唐军驻地实在太近,不能久留。所以,刚刚占据桃林县,李密没有做一刻停留,裹挟着城中人口,直入南山。
与此同时,李密又派人联络张善相,希望张善相能够出兵接应。直到目前为止,李密依旧保持着高度警觉,他不知道哪里会突然冒出唐军追兵。故而,一路行军,李密始终加强戒备,防止唐军突袭。
问题是,百密一疏,李密到底还是大意了,最终断送了他的性命。是什么样的疏忽呢?李密率部一路前进,等过了陕州之后,便开始慢慢松懈下来。因为李密发现,这一路行军,并没有遇到唐军拦截。所以,李密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摆脱了唐军的追击。于是,李密开始放慢行军速度。
走着走着,李密便进入了熊耳山一带。他不知道,一支唐军伏兵,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就在李密指挥部众,正在翻越山南之时,只见盛彦师一声令下,唐军伏兵四出,密密麻麻,出现在狭窄的山口两侧。由于唐军占据着熊耳山的有利地形,所以,李密的部队,被团团包围在峡谷之中。
面对从天而降的李唐军队,李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中了唐军的请君入瓮之计。没等李密反应过来,山谷两侧的唐军弓弩手,万箭齐发,对着峡谷中的李密军队,一阵猛烈俯射。顿时,箭如雨下。数阵箭雨过后,李密的军士、部众,几乎被射杀了一大半,尸横遍野,死伤惨重。
紧接着,埋伏在溪谷两侧的唐军步兵,趁势掩杀出来,猛烈攻击李密的军队。结果,李密没能抵挡住唐军的猛烈进攻。他的部队,被唐军从中心突破,截为两段,致使首尾不能相顾。不一会儿,李密的军队,要么大败溃逃,要么横尸山谷,基本上全军覆没。在混战当中,李密与王伯当二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至此,曾经在隋末唐初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李密,就这样,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命丧熊耳山,时年三十七岁。随着李密命丧熊耳山,也标志着他此次叛唐东行的阴谋,彻底宣告破产。唐王朝用最小的代价,以及最直接的方式,平定了这场来自内部的dòng • luàn,迅速稳定住了局面。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也或许,李密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密当初投唐,被唐高祖赐爵邢国公。碰巧的是,李密身死的地方,名为“邢公山”。似乎是上天要终结李密的生命,按照《分门古今类事》的说法:
李密归国,封邢国公。后至桃林渡叛,上遣兵征之,至六(陆)浑,乃斩于邢公山下。先是,山之侧有乱石纵横,颇防行李,人谓之邢公厄,密果死于此。
熊耳山设伏,李密和王伯当二人,当场死于非命。事后,唐将盛彦师将两人的首级,传送至长安,交给唐高祖。盛彦师因为在熊耳山巧妙设伏,剿杀李密,立下了大功。所以,不久之后,盛彦师被赐爵为葛国公,继续统领熊州兵马。
李密死了,对于李唐王朝而言,一个潜藏的心腹大患,终于被消弭于无形之中。那么,唐高祖李渊会如何处理李密的身后事呢?依照常理,李密叛唐出走,公然违抗敕令,斩杀使者,袭破桃林县。这种行为,不仅在唐朝看来,即使在天下人眼中看来,也是彻彻底底的叛臣行径。
所以,于情于理,李渊都可以将李密的行为,视为谋反罪处置。不说满门族灭,曝尸数日亦不为过。想当初,杨玄感叛乱被镇压之后,隋炀帝对于叛乱余党,进行了疯狂的屠杀与清洗。一时间,血流成河,无数人头滚滚落地。作为杨玄感的谋主,李密也差点就被处决,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机智,逃出生天。
如今,换成李密叛乱不成,兵败身死,唐高祖李渊的做法,却与隋炀帝截然不同。他没有像隋炀帝那样,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李渊并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留有一丝余地。对于李密的身后事,唐高祖还是做了一个相对体面的处理,让他在死后,有了一个较好的归宿。
唐高祖之所以这样处置,原因很简单。李密之死,必然会使得崤山以东的瓦岗旧部,人心浮动。当时,山东一带,仍然有一些瓦岗旧部,没有归附唐朝。如果李渊把事情做得太绝,那样,很不利于唐王朝稳定山东局势,也不利于将来唐朝进军中原。从全局战略出发,李渊也不能做得太过。
那么,李渊究竟给了李密怎样一个体面的身后事?关于这件事,《旧唐书·李密传》中,有着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