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密败亡(2)——魂断熊耳山
李渊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赌徒,他之所以同意李密的请求,自然有他自己的考虑。李渊是站在唐朝的角度,以及统一天下的全局战略,对事情进行考量。所以,李渊主要有两层重要的考量。
一,李渊的本意,是希望东出潼关,进军中原的。
这是出于统一天下的全局战略。自从统一西北之后,唐高祖李渊就一直在筹划东进战略。虽然当时,山西刘武周蠢蠢欲动,随时可能威胁太原的安全。但是,李唐东进中原,是迟早的事情。根据《唐高祖实录》的记载:
闻其下兵皆不附王世充,令密收集余众以图洛阳。
唐朝若要东进中原,直取洛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军事问题,就是潼关以东的瓦岗旧部。只要稳定了潼关以东的军事形势,将来唐军东征,才会多一筹胜算。而李密正好可以帮助李唐,解决这个军事难题。
山东一带,是瓦岗军旧部盘踞之地,李密又是曾经的瓦岗军领袖,在瓦岗军中,颇有威望。所以,委派李密前往山东招抚,能够有效地稳住潼关以东,为唐王朝东进中原扫清障碍。为此,魏征在《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中,专门进行了阐述:
俄属元帅秦王,经营瀍洛,亦亲承秘策,率卒先行。既出鸡鸣之关,方次休牛之塞,诏命施号,更尽嘉谋。
按照魏征的说法,此次李密东出潼关的行动,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行动。关于此次东出潼关,唐高祖李渊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率军向东挺进,而李密只是李世民的前锋部队罢了。也就是说,李密在前,李世民主力在后紧跟,这样一来,很容易避免李密轻举妄动,做出出格的举动。
二,李渊此举,是典型的借刀shā • rén之计。
唐高祖李渊,何其老辣。他当然明白,李密请求东出潼关,动机不纯。因此,李渊将计就计,故意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许其前往山东。实际上,李渊这是在借刀shā • rén,借王世充的刀,趁机除掉李密。当初,群臣坚决反对放李密离开,认为这是放虎归山。可是,唐高祖李渊却对群臣说了这样一番话:
帝王自有天命,非小子所能取。借使叛去,如以蒿箭射蒿中耳!今使二贼交斗,吾可以坐收其弊。(《资治通鉴》)
自从兵败洛阳之后,李密的势力,基本不复存在了。对于这一点,李渊看得很透彻。万一李密真的狗急跳墙,与唐朝分道扬镳。届时,势必要进入河南王世充的地界,必然会和王世充发生摩擦。
李密和王世充一打起来,双方无论谁赢,都对唐朝大有好处。如果李密取胜,可以借此削弱王世充的军事实力,而李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要是王世充击败李密,正好借王世充这把刀,除掉李密这个心腹大患,这是唐王朝求之不得的。所以,双方无论孰胜孰败,唐朝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以上就是李渊的两点考虑,基于从全局出发的筹谋,唐高祖最终同意了李密东出潼关,离开长安,前往山东招抚。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唐高祖李渊正式派遣李密,前往崤山以东,招抚尚未归附的瓦岗旧部。
临行之前,李密向唐高祖请示,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心腹谋士贾闰甫,一起同行,李渊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在李密一行出发之前,李渊专门在宫中设宴,为李密等人“饯行”。宴席间,唐高祖与李密、贾闰甫二人,同坐御榻,三人共用一个酒杯饮酒。酒酣耳热之际,李渊对李密、贾闰甫二人,说了这样意味深长的一席话:
吾三人同饮是酒,以明同心;善建功名,以副朕意。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有人确执不欲弟行,朕推赤心于弟,非他人所能间也。(《资治通鉴》)
听完李渊这么一番话,李密、贾闰甫急忙连连拜谢。紧接着,唐高祖李渊又以王伯当为李密副将,让他跟着李密一起东出潼关。实际上,李渊的这番话,另有深意。表面上,唐高祖在和李密嘘寒问暖,其实背后却暗藏杀机。可以这样讲,这是李渊对李密发出的最后的警告。
在这番话中,唐高祖非常清楚地点明,暗示李密,你的意图,我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关于你这次请缨前往山东,朝中不少大臣都坚决反对。这是什么意思?李渊这是发出最后通牒,如果李密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到山东招抚,大家相安无事;可是,但凡李密稍有异动,唐朝若要消灭他,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
就这样,在这种杀机四伏的情势下,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初一,李密率领所部人马,离开了长安,正式踏上了东出潼关之路。此时,距离李密投奔唐朝,仅仅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李密率部离开长安,前往潼关以东,标志着他正式与唐王朝分道扬镳。李密这一离去,也彻底走上了一条叛唐自立的不归路。自此,李密不仅再也没有回到长安,甚至最后丢了性命,死无葬身之地。
既然唐高祖早就识破了李密的阴谋,看出了他其实是想趁机叛唐,自立门户。难道就真的放他离去,不做任何防备吗?不可能。李渊何许人也?他既然决意除掉李密,肯定不会让他这样轻松离开长安,必然留有后手。李渊准备的这个后手,是一张王牌。什么王牌?大唐王朝的军神——秦王李世民。
前文说过,李密此次东出潼关,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单独行动。他所部兵马,只是秦王李世民的前锋部队,李世民才是这次东出潼关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说,李密率部打前站,李世民在后压阵。
李密带领人马,离开长安是在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初一日,仅仅过了一天,李渊便出动了李世民这张王牌。十二月初二,唐高祖李渊下诏,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与此同时,李渊还规定,蒲州、河北等地所有的唐军部队,统一由李世民指挥,受秦王调度。
这个时候,李世民刚刚取得了平定西秦的辉煌战绩,班师凯旋没多久。接到命令后,李世民没有耽搁,立即率领唐军主力部队,从长安开拔,一路向东尾随,紧紧跟在李密部众的后面。
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太尉,除了是对李世民西线大捷战绩的肯定,同时,也是赋予了李世民一项重要的任务:防备李密。这一次,李密东出潼关,是以秦王前锋主将的身份,率部先行;而李世民作为此次东出潼关的主帅,自然要领兵跟进。所以,李世民领衔太尉,在李密出京的第二天,便率领唐军主力,一路东进,紧紧尾随在李密身后。
事态发展已经非常清晰了,唐高祖之所以派出李世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盯紧李密。唐高祖李渊算是把李密拿捏得死死的,他的想法是,你要出京可以,但是我绝不会让你这么轻松地离开长安。
因此,李渊给李世民定的原则是,敌不动,我不动。倘若李密真的一意孤行,最后走上了叛唐之路。到时候,李世民可以临机决断,而且,蒲州、河北诸府的唐军兵马,统一由秦王李世民指挥。
如果李密公然反叛,以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主力,与潼关以东的各路唐军,前后夹击,对李密进行分割围剿,一定可以彻底消灭李密。所以,等于是,从李密一出长安,他就掉进了唐高祖设计好的陷阱中,失败是注定的事情。那么,李密的东出潼关之行,走得到底顺不顺利?走得相当不顺利。
首先,李密刚出长安,唐高祖李渊就给他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当初,李密穷蹙来投,西入关中之时,只带了两万瓦岗军残部。此次,奉命前往山东招抚,李密自然要带着旧部同行。但是,李渊聪明绝顶。他知道,如果让李密将这两万人马带出关中,凭借李密的号召力,过不了多久,他的两万人马,就会变成二十万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