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入主关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
于是,这名书生就对李渊说,您的这个儿子将来贵不可言,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岁,必然是可以济世安民的盖世英豪。听完书生的话后,李渊索性就取意“济世安民”四个字,为自己的这个老二取了一个震铄古今的名字——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从小就被赋予了“济世安民”的伟大历史使命。的确,长大以后的李世民,表现确实与众不同。
比如,李世民十八岁的时候,当时,山西境内,有一个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魏刀儿,自称“历山飞”。有一次,魏刀儿引兵攻打太原,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率军迎击,结果被困在敌阵之中。
关键时刻,十八岁的李世民,独自率领轻骑兵,冲入敌阵,盘马弯弓,射杀叛军,成功将父亲李渊救出敌阵。最终,李渊、李世民父子,合兵一处,大破魏刀儿的叛军,一举扭转太原败局: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时年十八。有高阳贼帅魏刀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高祖击之,深入贼阵。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旧唐书·太宗本纪》)
而且,从李世民日后人生事业的履历,也不难看出。在多年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中,李世民军功无数,功业赫赫,为大唐王朝平定天下而奋勇作战。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无限的荣誉与权力。
可以说,李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几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在日后,李世民为什么能够以秦王的身份,公然挑衅太子李建成,与大哥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的赫赫战功。
李世民不是一个凡人,比如,晋阳起兵之前,李世民手下的第一谋臣刘文静,曾经这样称赞只有十八岁的李世民:
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资治通鉴》)
在刘文静看来,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可以和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这样英雄相媲美。除了刘文静以外,当时天下还有许多人都非常看好李世民。比如,唐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率军一举打败了西秦薛举、薛仁杲父子,平定陇西,将陇右、甘凉地区并入李唐版图,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特意让已经投降唐朝的前瓦岗军领袖李密,前往豳州迎接李世民。
李密也是隋末唐初一位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英雄人物,曾经率领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甚至一度就要攻下东都洛阳。可惜,武德元年(618年),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的较量中,被王世充击败,丢掉了河南大片领地,被迫降唐。唐高祖李渊对他也非常礼遇,任命李密为光禄卿、邢国公。
应该说,李密曾经也是隋末乱世的一代枭雄,眼高于顶,性格骄傲,一般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没想到,李密和李世民素未谋面。可是,仅仅一面之缘,这位曾经的瓦岗领袖,就对这个年轻的秦王折服不已。
李密奉命前往豳州迎接李世民,可是一见到李世民,目睹了李世民的勃勃英姿,神采奕奕。李密不禁赞叹不已,他对自己的手下殷开山说了这样一番评价李世民的话:“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祸乱乎!”(《资治通鉴》)李密坚信,李世民将来一定是终结乱世的盖世英雄。
因此,无论是儿时被人赞誉为有“龙凤之姿”,赋予“济世安民”的历史使命,还是长大之后,轻骑冲阵救父,被许多风云人物冠以“英雄”称号。都可以看出,在四分五裂的隋末乱世,年纪轻轻的李世民,在静默、蛰伏之中,逐渐展现出了未来作为一位平定四海,开创盛世的千古一帝的风范与潜质。
虽然,晋阳起兵是真正让李世民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军事舞台,崭露头角。可其实,李世民的第一次闪亮登场,并不是劝说父亲李渊晋阳起兵。他早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已经亮过一次相。时间还要倒追到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第一次闪亮登场。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第二次巡行草原,被突厥始毕可汗亲率的数十万突厥铁骑,围困在了雁门郡(今山西代县)。隋炀帝被困雁门,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内史侍郎萧瑀为隋炀帝献上一计:
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资治通鉴》)
萧瑀此人,很不简单,他是隋、唐两代的著名宰相,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萧瑀其人,是南朝萧梁皇室后裔,他的高祖父是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父亲是梁明帝萧岿,哥哥是西梁靖帝萧琮,姐姐更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
实事求是地讲,萧瑀算得上是隋唐时期的一代贤臣,唐太宗后来曾经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赠萧瑀》,称赞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并且,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萧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帮助了李世民。
在突厥大军围城的情况下,隋炀帝采纳了萧瑀的建议,连忙下诏,招募天下诸郡,起兵勤王。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征入伍,投在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麾下。云定兴其人,原来是隋炀帝的大哥废太子杨勇的岳父,他的女儿云昭训是废太子杨勇的宠妃。
但是,屯卫将军云定兴缺乏谋略,根本不会打仗,面对突厥大军围困雁门,他自己也傻眼了。年轻的李世民,崭露头角。李世民是如何崭露头角的呢?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他向主帅云定兴献上了一条疑兵之计,简单来说,就是给突厥人大摆“mí • hún阵”:
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资治通鉴》)
李世民的这条疑兵之计果然奏效,始毕可汗开始自乱阵脚,很快就撤军了,雁门之围遂解。这是李世民第一次上阵征战,是唐太宗第一次利剑出鞘,从此开始了李世民征战杀伐的戎马生涯。
当时的李世民,年仅十六岁,按照现在的说法,只是一个高中生。从日后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战绩来看,他是一个胆大心细,勇于冒险,从来不走寻常路,天马行空的优秀的军事统帅。这次雁门救驾,算是这位千古一帝的牛刀小试,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可以具有这样与众不同的韬略与胆魄,着实令人钦佩。
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李世民看到天下狼烟四起,乱世将至,便有了图谋天下之志。于是,李世民有意说服父亲李渊起兵反隋。不过,在游说父亲之前,李世民在积极地为起兵作准备,也就是在积蓄力量。
怎样积蓄力量呢?李世民开始私下活动,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李世民结交了一大批谋士武将,比如像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这些谋臣武将后来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其中,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发妻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的族叔。
在李世民结交的众多谋士武将中,有一个人至关重要,他就是刘文静。那么,刘文静何许人也?
刘文静,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是后来李世民秦王集团的重要成员。隋炀帝大业末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但是他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是,刘文静因为和瓦岗军领袖李密是姻亲关系,所以被关进了太原城的大牢里。
此时,李世民正在为父亲李渊的晋阳起兵积极筹谋,四处结交谋士,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个人才,便与他倾心结交,亲自到监狱里来探望刘文静。刘文静见李世民前来探监,大喜过望,说道:“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李世民多么聪明,立刻坦诚布公,回应道:
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扰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旧唐书·刘文静传》)
刘文静见到李世民如此坦率,自己便也不藏着掖着了,开始和李世民分析天下局势,并且将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
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同时,刘文静又和李渊的心腹晋阳宫监裴寂交情不错,于是便让裴寂不断劝说李渊起兵反隋。所以,史书中评价刘文静在晋阳起兵过程中的表现是“定非常之谋”。后来,李渊在对晋阳起兵论功的时候,将刘文静和李世民、裴寂列为头功第一等。可以说,李渊晋阳起兵,刘文静是立下大功的,此后,刘文静逐渐成为了李世民的头号谋臣。
在起兵的力量积蓄得差不多之后,接下来,李世民便是要试图说服李渊起兵反隋。正好,当时就有一个契机。
雁门之围后,隋朝与突厥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突厥经常派兵入侵隋朝的北部边境,而李渊所管辖的山西河东地区,正是直面突厥南侵的第一线。有一次,突厥大举兴兵进犯河东重镇马邑(今山西朔州),马邑正好是李渊的管辖范围。于是,李渊派遣虎牙郎将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领兵,迎击突厥,结果遭遇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