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第一百四十四课
这人正是之前去过“大唐一日游”的苏轼。
明明是在“宋词和元曲”版块内的“场外记者”,但不知道苏轼是怎么安排的,竟然就这么在镜头前做起了菜,不仅丝毫没有介绍创
作心得、或者借机对时局发表什么看法之类,就这么完完整整地做了一整道菜出来。()
“”
?丁珰提醒您《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而且也不是完全不对题啊——从苏东坡用的食材等东西不难得出宋朝这个时候吃的喝的都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准中,没见秦皇汉武两位大佬看着苏轼端出来的那碗颗颗饱满白生生的大米看得都有点呆了吗。
这也是一种“宋元的生活”啊!
更早一些年份的时期。
苏辙看着他那看“自己”做饭看懵了的哥哥,忍俊不禁。
想不到吧,自己之后会变成这样一个……嗯,大叔?
不过他倒是觉得不奇怪。
虽然李晓诗没介绍过他哥的生平,但性子在这里放着,似乎也不是太难猜。而且他本身就是个饕客,会醉心这些也不难理解。
但对于刚考取功名科举顺利的本人来说,可能有点茫然吧——就是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成了这样一个出门袖子上沾着油点子都不在意的人而迷茫、还是因为他竟然在讲史这么严肃的场合敷衍地放了一道菜上来而震撼。
不作词,也不想诵词,那倒是写张字也行啊!怎么能只哼着小曲优哉游哉做了道菜呢?心情好的时候甚至还讲解怎么做更好吃这个步骤那个步骤是要达成什么效果……你是专业大厨吗!
如此不拘小节,如此……如此,嗯……
等到苏轼的视频播放完毕,李世民咳嗽了一声,把两位还沉浸在那单论卖相就看起来很美味的菜肴、以及“竟有如此优质的粮食”“这种吃法好新奇”中的同事唤回神。
然后,他慢悠悠道:“那宋元生活的最后一部分呢,就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了。”
“《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华夏历史至北宋时少见的编年体史书。”这也都是李世民知识面以外的内容,但好在这课文内容李晓诗早就发给他们去看了,他继续道,“在《资治通鉴》之前,史书多是类似《史记》题材的史书,纪传体为主,像我身边这两位,就分别有《始皇本纪》和《孝武本纪》,是以一位人物为中心,围绕他去记录历史的。编年体则不同,是依照年份来记录历史中的大事——这与李晓诗的‘课本’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晓诗平素的直播,都是依照年份来叙述历史的。”
“《资治通鉴》共三百多万字,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囊括了华夏十六个朝代。‘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认为他这个书名起的非常对。读史的意义,就在于要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镜子来认清当下该怎么做,从而达到以史为镜、减少治国中出现的错误等。”
见刘彻还不搭腔,不知道在想什么,李世民轻咳一声,直接抛梗递过去,也不管生硬不生硬了,反正不能只有自己在说话,“课本上写,司马光
()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被并列称为华夏史学的不朽巨著,这两位也被后世的人们合称为‘史学两司马’——两个人都姓司马哦,又都是史学大家,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司马光是司马迁的后裔?”
刚从“宋代粮食果然很不错想要”
中抽出神的刘彻,正还在想《孝武本纪》那档子事儿,就听李世民这一问。
他一愣,旋即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不动声色地转开了脸,跟李晓诗错开了视线,一向坦荡自若的脸上难得划过一丝些微的尴尬。
虽然他的朝代还没到那个时候,但是李晓诗之前送给他的那个什么小说中可是有写过一些情节的。
书里说,司马迁被他下令施以宫刑了。
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刘彻也是真的难得有点不好意思——主要是李晓诗在这里、面对面!
要是隔着天幕或者是跟其他人聊这个,他才不会觉得有什么。
他对触怒他的人惩罚一向不会仁慈,而且就算对自己的妃子或女儿,他也能说出“把xx处以宫刑”了的这种话,但李晓诗不大一样。
这是个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女孩儿,她的世界跟他们不太一样,她一定会对这些刑罚嗤之以鼻深恶痛绝,而且,最重要的是,她这么单纯,听这种事多不合适。
李世民也被刘彻这突然来的一躲闪搞懵了,随后他几乎是立刻就想通了其中关窍,心里快笑翻了。
但面上还是要给足“同事”面子的,他道:“是了,我险些忘记,武帝现在尚且年轻,应当对日后的事情不太了解——司马迁是有后代的,儿女皆有。所以也说不定和司马光是真的有关系呢?”
刘彻清嗓子,极其稳重地:“嗯。”
李晓诗歪歪头,看看刘彻李世民,还有他们之中八风不动的嬴政,觉得怪怪的。
明明一直没走神,怎么还是像错过了什么呢?
她摇头:“不是的哦,我们老师说了,两个司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同姓就只是个巧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