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技幻想 >[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 291. 291 印刷之术

291. 291 印刷之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刘虞是学过诗经的,当然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但乔琰显然不是平白说起这个故事。

召公姬奭原本被册封在的燕地,就是如今的幽州,而他后来协助武王治理朝政的镐京,就在如今的长安附近。这无疑是和刘虞的履历有些相似的。

虽说刘虞是君而召公是臣,其中不可类比,有一点却可以共通。

乔琰继续说道:“施恩于民,令其安居乐业,其歌谣之中虽无一字提及召公所做之事,却字字句句都是真情,令后人念之也觉感怀。如那明断讼狱,政令通达之事,陛下其实已经在这两年之间做到了,又何妨再往前走一步呢?”

“若能让人人知晓如何抗衡蝗灾,让这一出天时有变里,虽庶民黔首也免遭灾厄,长安君臣与黎庶可称鱼水相得,那么今日我等初开蒙之时诵念的还是召公之事,明日便成对诸位尤其是陛下的美誉了。”

刘虞摇了摇头,笑道:“人活世上岂能只为了名誉?”

乔琰回道:“因果关系并非如此,就像今人解读诗经,鲁诗也好,荀公的《诗传》也罢,难道会有人觉得召公此人乃是沽名钓誉之辈吗?大概不会吧,也不过是从甘棠诗中字字句句里,都读出那上行下效、民生和畅之景象。”

“西周之关中如此,大汉之关中呢?”

大概也会希望看到这样的景象。

到了那时,东面的朝廷再如何有着汉灵帝长子刘辩在手,在百姓的心中也绝不可能是归附之地,而会更倾向于选择长安的朝廷。

而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旱蝗之灾的面前,再多为民众做一点事情而已。

她话音未断,接着说了下去,“以此诗为例倒是还有另一个理由。”

“昔年孝灵皇帝于洛阳铭刻熹平石经,以儒家七经为汉室正统经学,勒石以镇太学,可惜自董卓之乱以来,太学荒废,熹平石经被毁坏大半,余者留于洛阳,难以搬迁至长安,然校正各家经典之作仍为一朝之要害。”

“不过要我来看,却不必再以石经为代表。世乱之时,也无有这额外的八年用来雕刻石经。”

乔琰说到这里,微微叹了口气,似是在感慨石经不存,却倏尔转为坚决:“倒不妨以朝廷正名,将各家典籍藏书与著作之中择优者录入,以拓印之法传世,供给经文之家将永留名姓于刻板之上,一面刻板可传纸张数千,绝无丢弃之可能。不知陛下与诸位意下如何?”

将各家典籍藏书与著作录入拓印!

这话一出,远比乔琰先前说的要为民众公告灭杀蝗虫,抗衡旱灾之法还要引发众人的情绪惊变。

这看似依然是要让士族将利益让给本无识字机会的黔首,可再一细品却绝不是那一回事!

昔年熹平石经被树立在太学前的时候,每日前来观视临摹之人,光是车辆就以千来计算,甚至到了将周遭的道路都给堵塞掉的地步。

这难道是在让洛阳的所有人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吗?

显然不是。

即使洛阳的太学位于南郭区,民众可以随意到达此地,也不是!

就像那后世的宋濂抄录了书籍之后也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方能读书通达。

只有书文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官方树立的石经,此经更大的意义是在维护文字与政治的统一,也意在纠正对经学的穿凿附会之说。

如此一来,那些学到诸家异字的士人便必须改换自己的认知,与熹平石经统一。

所以他们不得不来!

当年如此,今年又何尝不能如此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