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234 不臣之心
这样的话在刘璋的面前说,其中好像有些隐藏的深意。
按照赵韪的判断,这出送质的说辞大概就是真了!
那就不必再去多想消息的真伪,直接想想该当如何改变这个局面。
直接去跟刘焉本人说,即便要送人质也不能送四公子,这显然不可行。
刘璋暗弱温和,才是赵韪选择刘璋最重要的原因,若是让刘焉本人来选,只怕那个被他丢去经商做富贵闲人的二儿子都要比小儿子更适合作为他的接替者。
刘焉也显然不喜欢他们益州人在他的决定上做出太多的干涉。
那直接谋害这趟长安来的使者,让他们没法完成出使的任务,从源头上断绝刘璋被带走的可能?
这也不可能!
长安来使所带的侍从是从赵云的部将里分出来的,都是凉并二州的悍将,若要将他们解决,所制造出的动静绝对不小。
这样一来,赵韪就不得不将自己所做出的举动暴露在刘焉的面前,很有可能会因此成为被他清算的对象。
这对他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者说来,倘若从长安朝廷派遣到益州的使者身亡,关中与长安之间相对和平的关系,就会在一夕之间被打破。
乔琰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击败了李傕派往凉州的入侵队伍,而后自陈仓打入关中,谁又敢说,她不会在对袁绍那边保持着凭借太行山戍防的优势,先因为这个借口对着益州发起进攻。
若按照山川地理的条件,这还真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就对赵韪来说更不妙了。
他不满于刘焉对东州士的偏袒,并不意味着他希望将益州交到其他人的手里来统领。
刘焉的汉室宗亲之名,和他治理益州的手段,对益州人来说依然是有利可图的。
若非如此,在刘焉以莫须有的罪名对益州豪强进行处决,又镇压了任岐所引发的叛乱后,以赵韪为首的益州人不可能还对刘焉保持着这样支持的态度。
所以他不能以太过激烈的手段,让益州直接成为长安朝廷的眼中钉。
那就换一个方向来考虑。
他想到了从驿馆那边收到的消息。
对方说的是,比起袁绍和公孙瓒之流,刘焉还是相对来说配合的,且并没有不臣之心。
有没有一种可能,稍微提高几分刘焉对长安朝廷的威胁,又还不到过界的地步,让原本并不苛刻的送质条件变得苛刻起来?
赵韪陷入了沉思。
他还真不能算是纯靠蛮力的武将。
在他跟随刘焉进入益州之前,他在洛阳朝廷中担任的是太仓令的官职。
作为大司农之下的属官,这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