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第 42 章 李陵叛国是否情有可原
撇开吃柠檬的话题不谈,本该继续快乐开宴会的众人,被天幕突然砸下来的一个大瓜震撼到了。
李信更是将手中的酒,洒在袖子上都没反应过来。
只听——
【在天汉二年李广利失利而还,李陵被俘后。
连续的失利让刘彻颇为恼火,也让匈奴人的气焰重新涨了起来,频繁骚扰汉朝边疆。
为了打服对方,征服西域,天汉四年,时隔不足两年,刘彻再次对匈奴出动大规模进军。
共出动骑兵七万,步兵十四万左右,依旧由李广利领兵,他带着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朔方。
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三万人,出五原。
公孙敖率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出雁门。
出战后,情报走漏,还没得和匈奴人打起来,匈奴就已经知道汉军大军要来的消息,鞮侯单于下令将妇孺家眷和家中牛羊资产迁徙至余吾水北面。
自己带十万匈奴军在吾水南岸与李广利交战,李广利指挥水平本就一般,汉朝除卫霍外,又一向比较苦手。
李广利兵力虽比对方多了三万左右,但终究于事无补,被鞮侯单于包围,缠斗十余日靠着人数多余对方,最终突围归汉。
出五原韩说将军几乎没碰见匈奴军,没有功绩。
出雁门的公孙敖到是有遇到匈奴军队,和匈奴左贤王交缠一番,眼见战局对自己不利,就干脆脱身,收兵而回。
自此天汉四年对匈奴战役,汉军全部无功而返,除了损失的人手比上次少点外,刘彻不止赔了一大笔军费支持,什么也没捞到,也让匈奴进步一确定,汉朝似乎不是之前的汉朝。
那两个杀神不在了,新的汉朝将军似乎没有之前厉害,他们还得到了勇猛的汉朝降将李陵,这一切都是那个汉朝皇帝做了错误的决定,他不再是壮年时精明了的雄狮。
匈奴似乎闻到了汉朝皇帝身上腐朽的味道。
从天汉四年后,对汉朝的骚扰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的骚扰,到征和三年试探性的入侵五原、酒泉,掠杀边民,对汉朝的态度,正在逐步从惧怕变得强硬。
说到这里插播一个题外话——李陵。
自西汉后至今,李陵这个人的叛国行为,一直颇有争议,部分人认为李陵是西汉最悲情的英雄人物。
他的叛国是因为汉武帝晚年昏庸,宠爱外戚,不在任用贤能,不辨是非独断专横,听风就是雨,直接杀了本来被俘后想偷偷回家的李陵家眷,才最终导致李陵投匈奴的,李陵是政治的牺牲品,他的叛国情有可原。
又赞同就有反对,现在大家已经不是以前,你说什么我都信的态度了,而是回自己去寻找答案,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根据汉书、答苏武书,大家根据李陵的状态和他当时的态度,得出另一个结论,李陵这小子该死啊!
汉武帝根本没有昏庸到是非不分,明明给他留一年的时间等待真相,还派了使者去找他,结果得的却是,李陵在给匈奴练兵的消息,才怒而shā • rén的,李陵就是无耻叛国贼,他投匈奴根本无情可原,罪大恶极。
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现在翻翻汉书和答苏武书看看。
汉书记载:在李陵战败后,边塞的斥候收到李陵惨遭围剿的消息,紧赶慢赶的把消息送回给了汉武帝刘彻。
刘彻听了消息,觉得李陵准是战死了,随后招来李陵的妻子和母亲,让看面相的术士给她们看面相,判断李陵怎么也了。
相面的术士见了李陵家眷,却说李陵家眷并没有死丧的之色,意思是在说李陵可能没死。
汉武帝听了觉得很奇怪,但相面也不一定准,这时候汉武帝是什么也没做的,直到不久后,又有消息传来说是李陵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才大怒,责问当初回来给他报信,说李陵带兵有方,士兵愿意为他效死的陈步乐。
汉武帝:“你不是说李陵带兵有方,士兵都愿意为了而死吗?那为什么这个勇士却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摆在眼前,陈步乐面对刘彻的质问,无言以对,最后只能自杀谢罪。
得到消息的群臣,一听李陵投降匈奴,群臣激愤纷纷落井下石,痛骂李陵,说“吾等耻与叛国者为伍。”
刘彻听了文武百官的唾骂后,又私下召见了司马迁,向他询问李陵投降这件事的看法。
司马迁和李陵是少时好友,认为自己深知好友的品行,面对陛下的提问,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李陵是个孝子,对母亲非常孝顺,有国士的风范,此次他虽然战败,但敌众我寡,在敌方数倍于己方的情况下,李陵虽身陷重围,依然能得到将士的效死,搏杀敌众数万,虽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即使是古时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他现在之所以不死,只是想留着性命,戴罪立功,等待合适的时机回来报效朝廷,陛下请不要听从朝中小人的话语,冤枉了李陵。”
司马迁的这一说,结果吧!对得起李陵,但没对得起自己。
在司马迁说完不久后,刘彻以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实施宫刑。
这里又不少人说刘彻是故意针对司马迁,不然怎么会拿一个,私下的谈话治罪司马迁。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不一定正确,在《汉书旧仪注》和《西京杂记》中都有记载说司马迁是李陵本次出战的举荐人。
如今李陵出了事,司马迁自然是有连带责任的。
而且宫刑也并不是针对司马迁,在汉朝中有一条罪名叫诬罔的罪,这个罪名很有意思,在汉武帝时期大部分处罚,有一个减一等的操作,分别是花钱免死和宫刑。
而汉武时期,以诬罔被判死的有四个人,其中三个是看刘彻是个大冤种,骗了他好多钱的方士,和一个假冒太子,让刘彻暴怒的人。
可见这个刑法就是刘彻专门搞出来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人的,一般死刑起步,绝不减刑。
但到了司马迁这里,这个刑法就变了,汉武帝是允许司马迁花钱减刑的,这点从司马迁选择接受宫刑可以得出,要是不能减刑,他该升天好久了(虽然现在也升天很久了),史记这部著作也无缘诞生于世了。
选择宫刑也并不是汉武帝逼迫他只能选这个,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明确说了自己家穷出不起这个钱,只能选择宫刑减罪。
因此也谈不上刘彻为司马迁专门准备宫刑,或者故意想杀他,最多是刘彻皇帝当久了,富裕日子过久了,根本忘记了还有大臣家里居然会没钱。
而说司马迁对得起李陵,是因为刘彻还是采纳了司马迁的意见。
在给司马迁宫刑后,刘彻一直没有杀死李陵的家眷。
在汉代的《二年律令.贼律》中第一条,就明确说了,凡是降匈奴者与谋反同罪,其父母妻子皆要腰斩。
而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天汉四年都没有杀李陵的家眷,可见确实是听进了司马迁的话。
其次是刘彻对李陵投降事件的醒悟。
在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某天刘彻突然醒悟李陵这个人投降匈奴是没有援兵导致的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让路博德接应他的,但是受路博德这个奸诈老将上书的影响才改变了诏令,最终害的李陵全军覆没。”
悟出了这个道理后,刘彻开始派人慰问李陵的残部。
到了天汉四年,正好也要打匈奴,就派了公孙敖去接李陵回来。
但是公孙敖去了和左贤匈奴王交战后,回来却对汉武帝说:“我这次打仗之所以没有胜利,是李陵在为匈奴人练兵。”
至此确定了李陵投降匈奴后,刘彻才杀光了李陵的家眷。
到这里为止李陵都还是个死不足惜的无耻叛国贼,陇西一带的士人都为李陵不能为国家守节,连累家人而不耻,对他多有谩骂。
但在汉书之后的记载中这一切变了。
汉书: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这句话翻译一下是:后来汉朝遣派使者去到匈奴,李陵讲道理汉朝的使者问“我用五千士兵横少匈奴,因无救兵而被俘,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为什么要杀我全家。”
使者答复李陵:“皇上听闻李少卿再给匈奴练兵,按律当斩。”
李陵仰天长啸一声:“那是李绪,不是我。”
得知是李绪害得自己家破人亡,李陵痛恨李绪派人刺杀他。
随后被匈奴单于招揽,匈奴单于把女儿嫁给了他,立他为右效王,使他显贵。
以上是李陵事件的反转,在看完汉书的后半部分后,大家都感叹李陵冤啊!
如果不是因为外戚专横和党派之争,李陵怎么会遭此劫难,他的意外完全是天灾人祸的叠加。
因此古代不少著名诗人和将军都对他赞赏不以,为他惋惜。
比如同有文帝之称的唐太宗,文皇李世民就说过:“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著名诗人杜甫,苏轼,辛弃疾分别评价。
“李陵苏武是吾师。”
“苏、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这些都是对李陵的好评,为他遭遇这些劫难的惋惜。
从前因为这些评价大家都颇为认可李陵,他说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