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日观天象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日观天象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杨执柔接过公文仔细阅读了起来,但看到皇帝亲自出的策论题目上,他就明白了。

皇帝言:“朕帷自古帝王之致治,其端固多,而其大不过曰道,曰法而已。

是二端者,名义之致在,其有别乎。行之之序,亦有须而系可偏废者乎。

夫帝之圣,莫过于尧舜;王之圣,莫过于禹汤文武。致治之盛,万世如见。

其为道为法之迹,具载诸经,可考而证之乎。

朕自莅祚以来,夙夜兢兢,图光先列,于兹有年,然而突厥叛乱,吐蕃难顶,治效未臻其极,岂于是道有未行,是法有未守乎?众卿天下之智,若有高论,朕将而行之。”

杨执柔轻叹一声,他心中明白,这样一篇策论不好写,很不好写。

这其中需要太多实证经验了。

贺知章在同仁任县尉多年,经验丰富,岂是一般士子可比。

公文中附带了贺知章的状元策论,杨执柔看了一眼开题,就知道其他人比不上。

“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因多端,然务本重农,治兵修备,乃其大者。”

贺知章在文中详细阐述了“重农”与“治兵”关系,提出来多条有用政见。

甚至很多可以用在如今的吐蕃和突厥战事之上,就连宰相都要认真阅读。

给个首名并不过分。

其他毕构和陈子昂的文章也多有可取之处。

毕构的父亲是户部郎中,很多事情耳濡目染,自然能够别出心裁。

至于说陈子昂,他的策论虽然也出色,但还没有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步,但是他的诗赋实在惊艳。

杨执柔终于明白,这三篇文章,吏部根本就压不下来。

尤其贺知章的文章,高层的人都知道他是李绚的人,而且他这一次回朝参加科举,也是皇帝亲自点名的。

不然的话,李绚恐怕还得要他在昌州多历练几年,说不定没几年不需要科举,贺知章已经是县令了。

而且贺知章的名次上上下下盯着的人很多,尤其是东宫。

不仅贺知章,毕构和陈子昂都参与过《切韵》编注,他们的成绩和东宫息息相关。

所以注定了,他们在吏部举试的成绩不会低。

世家大阀虽然有些想法,这个时候也没有想要做些什么,他们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殿试之上。

殿试上的名次,才会决定状元谁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