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采访
曾经留学德国的季羡林说过:“想要留学,只有富商、大贾、gāo • guān、显宦的子女才可以办到。”
季羡林出身贫寒,属于公费留学生。
自费留学典型的比如徐志摩,他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海宁的大富商,甚至自己还办了一个钱庄,非常的有钱。自家都能开银行,就好比后世所说的“家里有矿”,钱多到只能算是个数字!这也是后来徐志摩娶了陆小曼依然花钱大手大脚的原因,——真的是打小习惯了。
官费留学的话,主要是门槛很高,毕竟每年就派那么有限的几十个人,和现在动辄每年几十万比,实在相差悬殊。
但是官费留学如果能考上,待遇将会非常好!
举个例子,钱钟书是公费留学英国,给他的待遇标准是“服装费20英镑,交通费80英镑,每月学杂费及生活补贴24英镑”!
当时的英国是金本位制,发行的英镑相当值钱,直接和黄金挂钩,每一英镑都直接对应克黄金。
这么算下来,钱钟书差不多每个月学杂费和生活补贴就是60多两银子!
作为对比,清朝的知县,一个月俸禄只有4两!当然,大清知县们肯定不会只有这么点钱,每年还会贪污贪污。
但一个月60多两银子,相当于如今的两万多元,同样可以在欧洲过上小资生活,更别提生活物资匮乏许多的一百年前。
大清之所以给这么多钱,也是因为觉得他们出去了就代表国家的脸面,不能太寒碜,毕竟面子不能丢!
由于补贴太多,甚至有很多留学生携家带口一起去国外,同样绰绰有余。
除了公费和自费,还有半工半读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留学生半工半读第一人——蔡元培。
由于撑不起留学的花销,蔡元培给驻德国公使馆做兼职,另外还给商务印书馆翻译撰稿。好在蔡元培当时已经名气不小,所以稿费给的非常高,算下来不比公费待遇差,在德国的四年过得蛮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