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页
“父皇不是不清楚自己的性格有什么问题,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儿子也不好再让你一改再改,让您难受。可是雄英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如今正是磨练性子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无所顾忌,明明知道厉害,却因为一己喜好,一意孤行。”太子指出朱元璋的问题所在,听得朱元璋不由缩了缩脖子,挪动着坐下,半个字都不敢反驳。
“父皇可听清了?”可是就算朱元璋不吱声,太子也必须要讨到一个答案。
朱元璋瞄了太子一眼,实在没能忍住的嘀咕,“真不知道谁是谁的老子。”
太子后退一步,躬身与朱元璋赔罪道:“儿臣若有不敬,但凭父皇责罚。”
教训朱元璋的太子,也只是希望朱元璋可以改改态度。哪里是想当朱元璋的老子了?
“哪里有什么不敬,我的性子我自己清楚,你拦得对。你刚刚说的话我都听进去了。雄英还得你们来教。”朱元璋一看太子低下头便要认罪的模样,哪里舍得,赶紧肯定太子的教训是对的,然后对于朱雄英,他保证不在多教。
追根究底,朱元璋是想要天下传承下去的,传给太子,更要传给朱雄英,最好能够千秋万代。
至于朱元璋自己存在的问题,他是有问题的,所以朱元璋还是更乐意听太子的建议。朱雄英也快长大了,就朱雄英这几年的表现,朱元璋那是相当满意的,自然也不希望他把人教坏了。
朱元璋和太子算是达成了共识。
花园里头,出落得亭亭玉立的朱至,和一个身着绽青色长袍的十六七岁男子正蹲在河边讨论着。
“都说宫里的师傅们都有一双巧手和奇思妙想,就这湖水引入,实在是巧夺天工。”这一位正是和朱至定亲的汤显。
三年的时光让少年长成了挺拔的青年,哪怕相貌不算出众,却也气质儒雅。只是此刻手里拿着一张图,挽着袖子正照着图摆出了眼前的这条河引入这宫中的路线。
“也未必宫里的师傅就是最好的,都说高手在民间。比起宫里头这些只懂得糊弄皇帝的工人,还是外头那些实实在在考虑民生,甚至研究怎么利于千秋万代的师傅们更难得。”朱至对宫里的人也算是有所了解,毕竟朱元璋花了不少钱,养了不少能工巧匠,按朱至的想法,要是把这些人用到实处,难道不比养在宫里只会哄他高兴好?
出门在外,见得越多,朱至越发觉得大明朝实在是百废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