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上海滩 第六十七章,日本人的应对
在大学中表现突出,1905年毕业,广田弘毅参加了领事馆考试,希望通过考试成为正式的外交官。不过这次考试前,或许是因为以前的成功,他并没有太多用心,而遭遇了“落第“的失败。这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挫折,从此他告诫自己做任何事情,哪怕是极有把握的,也不可以掉以轻心。“落第“后,他在日本大学院研究了一段时间的日本对外殖民政策。之后,在当时任朝鲜统监府总务长官的同乡鹤原定吉的推荐下,他被统监府录用到朝鲜工作。1906年,广田弘毅被外务省录用为候补外交官。次年,被派往日本驻华使馆工作,这是他真正外交生涯的开始。1909年,转赴日本驻英国使馆工作。在此期间,日英双方调整了同盟条约,并签署了《日英通商条约》。1913年,他奉调回国,任农商务省书记官兼通商局第一课课长。1919年,他再度出国,赴日本驻美国使馆工作。从此,广田弘毅的仕途出现了转机。他步步高升,先后担任外务省情报部次长,欧美局局长,日本驻荷兰大使。1929年,作为帝国代表出席第十次国际联盟大会。1930年任驻苏联大使,这种工作经历为他以后执掌日本外交大权,策划推动日本侵华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使非常依赖世界市场的日本经济遭受到巨大打击,经济的崩溃激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1932年,犬养毅的政党联盟内阁因法西斯军人发动五一五事件而瓦解,犬养毅本人在zhèng • biàn中被暗杀。海军大将斋藤实组成了新内阁,这届内阁对军部的嚣张采取妥协的态度,希望军部能“尊重“内阁,形成“举国一致“的局面。此时的日本正一步步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军部力量不断膨胀。广田弘毅此时取代内田康哉出任新内阁的外相。
中国东北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扶植傀儡皇帝溥仪建立所谓的“满洲国“后,开始向华北伸出侵略之手,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反抗,广田弘毅在这种背景下出任新外相。广田弘毅实际上是积极主张对华侵略的,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深谙外交之道的资深外交官。因而,广田弘毅尽心尽力为法西斯侵略者出谋划策,采用对中国人民反抗的巧妙外交手段来实现最终的侵略目的。前外相内田康哉奉行“焦土外交“的政策,让日本政府正式承认了“满洲国“并退出了国际联盟,获得了短期目标的完成。广田弘毅上任伊始就以和平使者的形象承诺,“在我充任外相期内,是不会发生战争的“,并且宣布实行“协和外交“他这样做实质并不是出于维护和平的好心,而是维护在华既得侵略权益,巩固“战果“,同时,获得国际社会的谅解,改变日本在国际上的孤立状况。
在1933年10月召开的“五相会议“上,广田弘毅推出“协和外交“的主要举措,他力主加强与“满洲国“政权的关系,同时对外表示日本将致力于改善与各主要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因九一八事变而交恶的对华、对苏以及对美等国关系。广田弘毅宣称“在国际关系中,以世界和平为宗旨,并以外交手段贯彻中国之方针“。他的主张被采纳,并形成了指导外交策略的文件。广田弘毅在“协和外交“的幌子下,与中国国民政府交涉,实现了中国与“满洲国“的通车,中日两国公使馆也升格为大使馆。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日本侵略外交的实质,只是使侵略得更隐蔽而已。
1935年10月,广田提出了关于中日关系的三原则:1、中国应彻底取缔排日活动,抛弃依赖欧美政策,采取亲日政策;2、中国应正式承认“满洲国“,实现中日满在华北的经济合作;3、中日满应在防共问题上合作。“广田三原则“实际上是要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控制之下。
“广田三原则“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接受日本的侵略“提携“,承认日本对华北的权益,并要最终承认“满洲国“存在的“合法性“。1935年10月21日,蒋作宾将中国方面的意见交给广田外相,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向无以夷制夷之意。今后,为实现两国亲善关系,中国在与各国关系方面,不做排除或妨害日本之事。(2)对满洲不能进行政府间交涉,但对该地方现状,绝不通过和平以外之方法挑起事端,并将考虑保持关内外人民经济联系的方法。(3)中国关于防止赤化已作出最大努力,赤祸已处于无须忧虑之现状,关于在北部一带边界地区如何防范赤化问题,如日本完全实行以前中国方面提出之三原则,中国将在不损害中国主权与dú • lì原则下,协商与此有关之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