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思想误区
日本人是想得美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实力,按照日本政府的意思,战争可以打,但是却不能久战。首相近卫文磨和他的幕僚们觉得,这一仗其实就是耍耍流氓敲诈点钱就行了。
但是大本营的意思显然不是这样的,他们已经彻底被关东军在东北的“战绩”冲昏了头脑,一个个的都想开疆拓土,完成明治大帝立国内陆的夙愿。
因此这场战争一开始就伴随着分歧和矛盾,也从一开始就已经脱离了日本高层的为它设定的轨道,中国人民并不是日本人想象中的羔羊,他们远比想像中还要坚强,还要有骨气。
即便是一向懦弱的中国政府在这件事情上也表现的非常坚定,哪怕是国内一个个大中城市被攻占,但就是不求和,表现的铁骨铮铮。
而在敌后战场,一支支神秘而又强大的抗日部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战斗力,给予了日军巨大的杀伤。
而这一切最终迫使日本政府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圈子,日本主动发动了这场战争,却又千方百计地“谋求早日解决”。相比于中国政府,日本人更加迫切的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
众所周知,打仗不只是打的武器装备以及兵员素质,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
军事实力固然重要,但是经济却是下部基础,是最为重要的依托。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的话,再强大的军队也都是一只纸老虎,当你的优秀的士兵拿着性能优良的步枪里没有一颗子弹的时候,你就会突然间发现经济其实才是战争的一个重要核心。
尽管为了维持这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口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单单昭和十二年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
这些大多是从大洋西岸的美国进口的,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是让日本大大出了一次血。到翌年的6月,为了进行武汉会战,日本国内更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全安国上下捐款捐物支持政府打这场战争。
但是当时的日本经济已经频临崩溃的边缘,为了组建更多的部队,日本国内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用于装备扩建的军队。
这只是日本经济衰退的一个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单单从这些事情上面就能反映出日本人的情况远比他们表现出的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