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历史的波澜壮阔,当真是这般就能够装得下的么?
法海的本意是,自己留着无字真经就够了;这有字真经,本就是为大唐取来的,放在弘文馆内也并无不可。
不过此刻听了陛下之言,他也没有拒绝就是了。
真经当然还是放在佛寺之中最为妥帖,这些经文若是放在弘文馆里,怕最终也是个无人问津的下场。
“其实这些书卷,才是留给后辈子孙真真切切的财富。”李世民感慨了一声,对太子以及弘文馆中出来的那些学生们说道:“即便是我们这些老头子,打下再大的疆域,若后世子孙不孝,迟早有败干净的一天.历史的前车之鉴,不在少数。唯独这些——”
李世民指了指弘文馆,“我们继承了前人的智慧,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大唐;而若要保证中华始终兴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发扬前任的智慧之上,始终将它们传承下去.等到那时,即便是大唐亡了,中华亦在。”
这一刻,大圣似乎明白了师父以往说过的一句话,人之所以不畏死,乃因精神传承永续。
大圣只是心中感慨,但一旁的小白龙却不知为何忽然有些无地自容或许是因为他们龙族寿命悠久,又得天地钟慧,生而便有呼风唤雨之能,故而生性自大.不如人族上进就不说了,便是他们老祖宗留下的荣耀,都快要丢完了。
他一时觉着,即便是那些龙宫宝库中的诸多奇珍异宝,甚至都比不上这人族这些书卷来的珍贵。
李世民也不知想到了什么,忽向着三藏法师问了一句:“御弟,你说朕死后,那史书之上会如何记载朕的一生功过?”
他也不等三藏法师说话,更像是自问自答:“朕翻阅前朝遗留下来那些典籍,区区几句话,便能概括人的一生,区区几页纸,便能记录一个朝代的兴亡可历史的波澜壮阔,当真是这般就能够装得下的么?”
这话,便是法海也没办法接。
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世人皆知,太宗皇帝有三面镜子,其中一面便是“史”,可知兴替。
大唐之所以能有如今这般兴旺,绝少不了太宗皇帝以史为鉴。
“险些忘记了。”法海见气氛稍有些沉重,便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了通关文牒,呈至李世民面前,“此是当年离开长安时,陛下送臣弟的通关文牒多亏有此物,才能叫臣弟于西洲诸国,一路畅通。”
李世民十分郑重的接过来,又想起这是贞观一十三年之事,便叹笑一声:“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稍稍翻阅,见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与天竺国印。
心中又对御弟西行之故事,做了一个大概回顾,这才将文牒收在袖子里,心说:等朕百年下葬,此物当为贴身陪葬。
不多时,便到了御花园。
早有长孙皇后相迎,“臣妾恭迎陛下,见过三藏法师与诸位长老。”
“见过皇后娘娘——”
除了李世民之外,众人一同向皇后娘娘行礼。
虽然据法海所知,这位皇后娘娘英年早逝,应当是在贞观十年病逝,但如今却依旧尚在可法海也并没有因此而大惊小怪。
毕竟本该贞观二十三年驾崩的李世民,如今不也依旧生龙活虎?
况且最离谱的事情分明就在他自己身上。
即便如此,法海还是运转了法眼,稍稍探寻了一番长孙皇后的气脉,发觉确有气血虚浮之象,想来是大病之后,身体渐虚,至今不能恢复。
一番见礼之后,众人纷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