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吾之过,你师徒亦可引以为戒;这也不行,那个不妥...
话是如此,可心中难免想到:若叫谛听知道了,将这话告知地藏王菩萨,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个什么神情。
大圣之言,自然是反面典型。
但不得不说,许多和尚当真就把佛法学成了这般模样。
有些是纯粹的心术不正;也有一些老实和尚念是死经念的多了,就会渐渐变得不知变通,甚至有些顽固,从根本上就不认为这是错的。
以至于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蠢事,最常见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命,去换别人的命而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恶人不守承诺,和尚求了自己的心安,也并没有干成什么实事儿。
法海师徒绝非老实和尚,更不是拘泥于经文佛云的狂信之辈。
尤其是法海所修之佛法,看似汇聚百家,其实核心在于一个禅所以法海教导弟子时,从不让他们求佛,而是明心。
而拜佛也只是礼敬。
即便是佛祖都绝非无所不能,如来看似涅槃超脱,其实远非三界传扬中那般宏大。
适才菩萨一言,说如来坐困灵山更是让法海心中起了诸般猜测。
何为如来?
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
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
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佛祖在灵山如何,法海未曾亲眼得见,故而尚不得知。
只是观音大士
这前方灭法国国主要杀一万个的和尚,而菩萨竟然在此护持,且并没有阻止那国主杀生,这件事情让法海稍有些出乎预料。
菩萨自然看出了法海心思,但她并没有解释,有些事情也不需要解释。
观音大士固然慈悲为怀,但并不代表她就真的见不得杀生.而且佛门之戒律,也绝非表面上看上去那么肤浅。
戒律本身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为什么要立下这些戒律,如果只是一味的持戒,并不去领悟佛门戒律真正的内核,又如何能见正果?
所以,佛门为什么有杀戒?
其真正本源还是劝人向善。
以观音大士之佛法,只是万数恶魂归于地府,自然不会动摇她的道心。
而以菩萨的道行,也绝不会被这等外物规矩束缚。
否则,当年在见了三藏法师这般凶戾之后,岂能容他一路向西?
更何况还能说出“你未见之善,吾渡之;吾未见之恶,你斩之”这样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