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殿试(二)
“他是朕的伴读,曾说过一辈子会为朕效力,哪知道朕还活得好好的,他却英年早逝。”
钱怀仁连忙表忠心:“陛下,学生愿继承父志,一辈子为陛下效忠。”
“是个好孩子,没有堕了你大伯的威名。”皇帝夸了一句。
赵云安在旁眼观鼻鼻观心,听着他们对答,却忽然明白钱家为什么推出来这么个人。
只怕是钱怀仁与当年的钱圩大人长相相似,只要到了皇帝的面前,便能令他想起当年的伴读来。
皇帝对钱圩的宽厚,甚至是超过了宸妃母子,当年钱圩死在漳州,导致漳州疫情蔓延,实则身上是有罪的。
但皇帝不但没有责罚,反倒是迫使赐婚,让钱家不至于彻底没落。
钱怀仁得了夸赞,越发嘚瑟起来,看向赵云安的眼神带着几分鄙夷。
皇帝夸了他几句,又顺势问起其他的考生来。
他倒是雨露均沾,一个也没拉下,让还未正式成为进士的考生们受宠若惊。
最后,皇帝的目光落到赵云安身上。
“一眨眼的功夫,安儿也长这么的大了。朕还记得当年你小小的一个,便想着好好读书,科举入仕,到时候为朕效力,如今可还是这么想的?”
语气中透露出的亲昵,让其余考生心思微动。
赵云安连忙行礼:“启禀陛下,学生东山
之志始末不渝。”
“好!”
皇帝朗声笑道:“朕愿这大魏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正需有志之士。”
“殿试之中,诸位都是文采斐然,倒是让朕一时难以抉择。”
“不如今日朕加试一题,考校尔等急智,再定三甲。”
“请陛下出题。”
皇帝略作思索:“他日诸位入朝后,便都是朝廷命官,自然是以江山社稷、国计民生为重,来人,抬上来!”
很快,宫人竟是抬着三筐稻谷进了大殿。
程青松脸色微变,连带着旁边的大臣都面带异色,显然没料到皇帝会如此。
皇帝却笑盈盈的说道:“尔等可上前查看,一刻钟后各自答题。”
十位考生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赵云安跟着上前,蹲下来仔细一看,伸手一摸,一闻,一捏,心底咯噔一下。
他忍住看向皇帝的冲动,将手插入稻谷之中,再三查看。
钱怀仁见他如此,心底嗤笑一声,暗骂了一句装模作样。
他抬头便朗声道:“陛下,学生已有了答案。”
“且说来听听。”
钱怀仁瞥了眼赵云安,朗声道:“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如今天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都因陛下励精图治。”
皇帝不置可否,又问道:“你们呢?”
被钱怀仁一带,其余考生也纷纷称颂起来,也有就粮食耕种来说民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不离其中。
皇帝频频点头,似乎很是认可。
赵云安一时也闹不清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候,他瞧见站在一旁的程大人,程青松微微抬头看了眼,对他轻轻摇头。
“赵云安,你的答案呢?”皇帝问道。
赵云安浑身一震,忽然行礼请罪:“陛下,学生有罪,请陛下开恩。”
“你都还未答题,反倒是先行请罪,何罪之有?”
赵云安开口道:“此三抬稻谷若以优劣来分,第一框中谷物饱满,乃上等。”
“第二框谷物发霉,状似陈谷,乃中等。”
“第三框谷物却干瘪不堪,其中还掺杂有稻草,为劣等。”
皇帝脸上已经没有了笑意,冷冷的盯着殿内的人:“这么大三筐稻谷就
在眼前,而你们眼里却只有海晏河清。”
“尔等可知道这三筐稻谷从何而来?”
“请陛下恕罪。”
赵云安跟着一起跪下,心底猜测着皇帝的想法。
皇帝冷哼一声:“这第一框乃是京郊皇庄所产,第二框则是太仓税收,而这第三框,竟是从漳州呈上来的!”
漳州!
漳州历来都是鱼米之乡,最是富裕的地方,这两天大魏各地受灾,但漳州那边的旱情并不严重,按理来说不该如此滥竽充数。
再者,漳州曾经是钱圩的地盘,钱圩死后,继任的知府是大皇子的人,在逼宫案后被发落,如今漳州知府名甄玉祥,与钱圩相似,他也是皇帝的伴读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