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有来有往
接着委婉地提出,官员本有定制,各司其职,贸然裁撤可能造成许多事物接洽不及,反误政事,应当在三五年内逐渐施行。
整顿吏治势在必行,骄侈残民的官员应该受到惩处,但有不少官员初涉仕途,被麾下狡吏蒙骗,应加以甄别,谨慎行事。
听着朝堂众臣对杨安玄的奏疏一片附和之声,刘裕感觉当初北伐燕国时杨安玄奏请出兵相助那种吞苍蝇的感觉又重现了,说不出的恶心。
司马德文见朝堂上吵作一团,宣布退朝。刘裕回到西州府衙,气呼呼地坐在席上,对刘穆之道:“杨安玄对朝政指手画脚,拉拢人心,着实可恶。”刘穆之平静地道:“朝廷将《八项事宜疏》发给诸方镇商讨,必然会有异声,主公已经料到,何必气恼。”刘裕端起茶喝了一口,道:“刘毅反对,愚不以为意。但是杨安玄谏言缓行第二、第三条,朝堂之上一片附和之声,嘿嘿,这些门阀世族要转投杨安玄了。”刘穆之道:“主公奏《八项事宜疏》,原本就预测到朝堂上的反对之言,若非琅琊王暗中支持这些门阀,此事何至于要向各方镇咨询,主公自可一言而决。”
“道和是说关键还在琅琊王,在于皇室的态度。”刘裕捋须沉吟道。自己虽然牢牢掌控着朝堂,但不像桓玄那样。
桓家与皇族、门阀世族联姻,盘根错节;自家出身寒微,要想门阀世族短时间内拥戴,实属不易。
刘穆之道:“郗恢、袁湛甚至刘柳等大部分臣子都出身门阀,而元帝在建康建国以来,一直与门阀世族共治天下,主公《八项事宜疏》针对门阀,是要砍断朝廷立国的一条腿,不光是门阀,皇室也不会同意。”刘裕无奈地叹道:“依道和之见,可是要遂杨安玄之意,缓行裁冗官、整吏治之策。但若不行此两策,其他各策恐怕见效不大。”刘穆之道:“愚听杨安玄的奏章之意,倒不是反对主公施行八策,当前形势下缓行确有可取之处。”刘裕恨恨地一擂坐席,道:“当初在下邳,愚就打算向襄阳进兵,一劳永逸地解决掉杨安玄。可恨卢循作乱,愚不得不返还建康平乱,让他逃过一劫。”刘穆之思筹片刻道:“若是全按杨安玄之意缓行裁冗官、整吏治,显得主公受制于人。愚以为门阀士族对裁冗官反对力度最大,不妨暂时缓行此条,清理吏治则不用,可命廷尉、御史台派出官吏进行整治,不妨便以雍兖梁为主,愚听闻梁州刺史杨思平贪赃不法,可借机惩处,敲打一下杨安玄。”刘裕笑道:“还是道和想得周到,杨安玄屡次掣肘愚,此次趁机结交朝堂门阀,不可纵容。愚有意向天子奏请,将录尚书事之职让于杨安玄,请他进京主政。”刘穆之哈哈笑道:“主公此计甚妙,显示出主公宽宏大度,将主动权操于手中,这回轮到杨安玄进退两难。”刘裕捋着胡须有些得意,杨安玄不可能舍弃雍兖之地来建康担任有名无实的录尚书事,若他真敢来,将性命交于刘裕之手,刘裕做梦都会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