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第128章
“响亮啊!爹不觉得很励志吗?”
撇过口号,沈亿陆继续往下看。
沈霁的策划其实就是兴办武学,既然参加科举的人首先会经过书院、州学的教育,那参加武举的人为何无需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当初前来应举的人成千上万,最后却没有一个人令赵老大满意的原因!
所以在参加武举之前,必须先经过文武两方面的学习,这才能使得应举的武人提高中举的几率。
而为了不让武学跟武举像从前那样胎死腹中,相应的制度便得跟上,——李云杳觉得沈霁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就算武举能跟科举一样两三年便举办一次,但又有多少人会来应举呢?
首先武举之后,起官职的升迁制度还有待商榷,但往往会跟文官一样从低级的武官开始任命。这对很多武将世家的子弟而言,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毕竟官职太低了,他们靠门荫就能获得中高级武职,那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去习武、参加武举呢?
对行伍出身的士卒也是一样,他们靠军功和资历就能往上升,去参加武举还得懂军事谋略,他们连书都没读过,哪里懂什么兵法?
其次,朝廷愿意花这么多心血和钱财去培养军事人才吗?在州学上面,朝廷已经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再来一个武学,三司那边肯定会哭穷。
对此,沈霁的想法是,让武学如州学一样在各州府开花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效仿国子监,设一个国家层面的武学学校,让各地举荐一些符合基础条件的人到这儿进学,一方面学习兵法谋略,另一方面学习武艺,习满三年,要么参加武举,要么去军队里担任武职历事、积攒经验。
而为了鼓励大家参加武学,就得许以好处,比如原本武职是五年一磨勘的,但是武举出身的可以三年一磨勘,这样一来,必然能让大家意识到武举跟科举一样,其出身远比通过别的途径入仕的官员更清要。
诸如此类的填补漏洞的建议与主张还有很多,沈亿陆看得出这份策划书的考虑已经越发周到,大概率能通过。不过他还是提了提,这事只靠沈霁是不行的,最好还是要取得武官那方面的一些支持。
沈霁道:“我早就说服曹璨他们,让他们一起上书啦!”
沈霁的交际圈可不只是文人,曹璨与杨延昭这些武将世家的世家子便不提了,通过窦説和燕国长公主的关系,她说服了长公主的驸马高怀勇。这位驸马虽然没有多少兵权了,可他的威望和人脉还在,有他这个皇帝的妹夫出面,阻力会少很多。
沈亿陆:“……”
真不愧是他“儿子”,这交际能力真不是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