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裹挟 办事嘛,不给钱就得给权
胡师姐迎了上来,轻声问道“大人,回府吗”
她的身后,随从们也都看了过来,祝缨道“走”
一行人头也不回地奔回了祝府,时间太紧了,皇帝虽然说是“这两日”,但是祝缨敢打赌,皇帝恨不得现在就能拿到条陈。而祝缨自己也希望早些把条件提出来,好与各处磨牙。空口白牙地跟去安抚、采访,谁理你
搭理了,也是个被利用的命,顶多是相互利用。
她得赶紧写好条件,要权限、要钱粮,哄骗皇帝点头才行。
一行人回到家里,家里人虽然着急,倒也还有条理。所有人都没有北上过,也不知道应该准备哪些细务。祝缨道“拿我的帖子去找老左家,他去过北边儿,问问他当年都干了些什么、吃过什么亏,要准备什么东西。加厚一倍的准备”
项乐闻言马上动身。
祝缨则将家中的物件仔细检查了一番,又安排家务。
赵苏匆匆地赶了过来“义父。”
祝缨道“事情紧急,北地吃了败仗,陛下派我兼安抚使、采访使,我不日便要动身,京中的事情交给你了,你有数。”
赵苏努力消化着讯息,道“苦寒之地,又是凶险。”
“也是机会,”祝缨说,“但是人我得都带走了,李大娘留给你。不用的空屋子都锁起来,不要太活跃,不好。”
“是”
祝缨想了一下,又说“不要对家里说太多,派人往家里去,让他们提防一下。”
赵苏马上明白了“是”
祝缨道“临行前吃顿饭,把赵振他们都请过来。不出意外就明晚吧。”
“是”
祝缨一条条的说,他一条条地记,左丞的管家带着左丞在京读书的小儿子又来了。祝缨道“他们怎么来了”
左丞的小儿子今年十七岁,与祝缨并不熟,老管家倒是个熟脸儿,进门先拜,递一张帖子来“敝府收到了大人的帖子,娘子恐人传话不明,特命老奴前来听使唤。”
左丞派了个地方,带走了一些人,老婆留在家里看家、小儿子留着上学,老管家年纪大了,左丞就带走了管家的儿子,把老管家留了下来。正好用上。
祝缨道“今天的事,口风要严。”
那个小儿子拍着胸脯保证“世叔放心家父嘱咐过,您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都听您的”
祝缨一笑“开始准备吧。”
老管家看了祝家的许多东西,都说不顶事“要过冬,这些都不行风与风也是不一样的它刮骨头”
以祝府现在的积蓄,北方特需的物件也是缺的,又要现采办。赵苏让他留下单子,自己去办。祝缨打开匣子,抽出一张条子,对赵苏道“你送他们回去。”
左家小子一看,却是丞相手书的准许夜间通行的条子。
赵苏带人将这主仆二人给送走了。
祝缨这才开始写条陈,要办事不外乎人与钱粮。
人事上,祝缨给皇帝列了几个选项我与地方上的官员怎么论我肯定是遵守法律的,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被洗劫的四城,现在肯定得缺官员,但是它得马上运转起来,我就得有“权宜之计”。
许我动几品以下的官员
是可以罢免加临时任命,还是只能罢免
临时任命的,如果完成了任务,多久可以得到正式的任命
与地方上的主官接洽,我能干预他哪些事务
钱粮上也是给我带多少钱粮“安抚”
我能动用地方上多少钱粮
此外还有一条百姓。如果有需要,百姓可能会迁徙,我能做到什么程度
是可以“从权”先保他们的命,还是要等到批得
她犹豫了一下,又添了一项如果情势紧急,譬如遇到胡人进犯、官军救援不及,是否有权就地征召当地百姓组织武装起来
再有与官军的协调,彼此之间是个什么身份定位
有需要配合、或者产生摩擦的时候,怎么论
听谁的官军如果就地征发,我能做地方的主吗能管多少
如果官军在地方上犯法了,谁来判
最后是来了一个兜底的“便宜从事”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是不是可以“从权”比如,死囚、罪犯,遇到胡人进犯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先斩了,不押到京城等秋后问斩
这些都不弄清楚,去了也是白搭不是
对了,还昨申请点兵器,自己的随从,得有趁手的兵器,要求去武库捡点儿。
匆匆写就,看看天色也不早了,祝缨便回房打点自己的行装。她的东西倒是都齐,兵器、铺盖、衣物都有,厚冬衣也有。
她又翻了翻自己的衣橱,自己的衣服不少,但是穿衣有规制,好些衣服不能给别人穿。她又到库里去,拣了一箱子的皮毛,对项安道“这些都取了,加紧给大伙儿准备上。还有铺盖也要备上厚的。再带上些帐篷之类。”
项安道“已经去采买了,不够再动家里的吧。这些都是好东西。”
“就是好东西才要给人用。”
“是。”
次日一早,朝上还是比较安静的,消息被瞒得死紧。
朝上,双方还在争吵,王、郑的心思已经不在这上面了,皇帝从头到尾就说了一句“散朝。”
退朝之后,祝缨又被留了下来。朝臣们纷纷使眼色,心中十分不安陛下这是又要兴大狱了吗不至于吧
祝缨与郑侯等人都到了皇帝的面前,皇帝问道“你们准备得如何了”
祝缨看了看郑侯,先将自己准备的条陈拿了出来“臣有事请示陛下。”
“说。”
祝缨一条条地说了,军情紧急,皇帝面前的几个大臣却都生出点好笑的意思来不愧是你
祝缨与他们打交道就是这样,做事也是如此,周到,也狡黠。皇帝听得条理分明,又觉得“如此细碎”
祝缨道“治理地方就是千头百绪的。死得人多了,必有疾疫,边境空虚必有大患。所以要护住尽可能多的人,人的事最是复杂,要做的多。”
在与官军的沟通上,祝缨又加了一句“臣不懂兵,不干涉军事,在同一片地界上,难免会有些接触。先说明白了,大家才好做事。”
王云鹤心道又来欺负陛下了。你给陛下反对的选项了吗画了个圈儿让陛下钻,不让人看圈儿外的景儿。
他提议“陛下,不若给祝缨加金紫光禄大夫。条陈里的许多条目就不必再细议了。”
郑熹道“臣附议。”
地方上,上州的刺史是从三品,金紫光禄大夫可做加官,是正三品,从品级上就把一些需要细说的纷乱杂务给压下来了。
在王、郑二人心里,地方上这些官员也没有祝缨能干。愿意干就先让祝缨干着,现在是使职,干完了再薅回来。也不是给她过多的权柄,只是“从权”为了收拾烂摊子。
这个他们是有心理准备的,不放权,束手束脚的就干不了事。
皇帝也是这么想的,他说“可。”
接下来就是要求“钱粮”了,窦尚书道“转运要先保证军需,不过北地四州当有存粮。”
祝缨道“那儿连着过了几个荒年了,多少得给点儿能就近转运吗灾民恐怕不少。”
如果长途转运,路上消耗是很恐怖的,还是一站传一站的比较好。
窦尚书道“只能今年免北地四州的租赋。”
祝缨道“北地四州,秋收的时候遇到这么件事,还能有多少收成没收成,哪儿来的租赋啊”
皇帝吸了一口气,窦尚书对皇帝道“情势紧急,本也无力转运京师。”
皇帝道“罢了。”
祝缨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否则也不能提那么多其他方面的条件。
办事嘛,不给钱就得给权
祝缨与他们讨价还价,她身上还有一个采访使的衔,所以可以处置官员。六品以下的,她可以“从权”,上了五品,她可以暂时关押,得上报。
官军方面,原则上,互相不统属。如果官军有需求,尽量帮助。如果官军犯案,地方上不能管。但是祝缨本人可以协调,“从权”。
祝缨就有数了“是。”
至于百姓的安置,政事堂给她下了死命令“不许出北地,你把人都在北地安顿好了”
祝缨道“是。”
然后是郑侯,他的要求比较正常,出兵的常规。只是要带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将校,再有些亲兵之类。
郑侯又对祝缨说“取兵器时,可与我一同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