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偶尔软弱也没关系
如果是为了收殓哭泣,现在泪痕应该干了。
也熬了一宿的燕乾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说。
但这种事不可能瞒着陈标,所以他还是声音低沉道:“找到了。还找到了几个哨兵。”
陈标愣了一下,抱紧了怀中的暖手炉:“带我去看看。”
燕乾沉默带路。
尸体大多已经被处理好,陈标看不出他们遭受的痛苦。不过这些人都会被记录在档案中,刘琏和朱同正用体温化开砚台上的墨,为信使和哨兵记录。
信使只是一刀枭首,可能死前没遇到多少痛苦;放出去打探消息的哨兵兼任密探,他们被抓到后,都遭到了非人的对待。
陈标不知道,明朝中后期的密探和哨兵又叫“夜不收”。
“夜不收”被小说和影视剧描述为和在辽东与后金作战的“特种兵”,真实情况没有那么“浪漫”。
朱元璋当初设立藩王,本意并不是想分裂国土。他设立了“八大塞王”,就是任用藩王当藩镇将领。
和后世许多古代争霸小说作者处理皇子的“绝顶好主意”一样,八大塞王坐镇边境重镇,朱元璋告诉他们,若想要扩张藩镇国土,就去草原上扩展。
朱元璋的政策是,“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朱元璋命令塞王所统领的军队与蒙古人一样放牧养马,挤奶吃肉。若没了物资,就去劫掠蒙古人。
他不修长城,让塞王从东北到西北沿着边境驻扎,成为新的长城。以后蒙古人别想再南下劫掠中原,而是我们去劫掠他们。
只是塞王有兵权,皇权便不稳。塞王之一燕王朱棣登基之后,就立刻废除塞王,将所有藩王内迁,进行“养朱”。
朱棣也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他决定亲自北伐,把蒙古全部打垮,驱赶到更远的地方,一个人做完朱元璋制定的塞王们几代人做的事。
等他做完了,他再考虑怎么处置宗室——是远远的分封,还是干脆别分封。
可惜,朱棣为大明征伐了一辈子,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而后,太子朱高炽只登基一年便病逝;朱瞻基也英年早逝,只当了九年皇帝。他们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藩王的事。
再后来,就是造成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的某皇帝。
最初几代皇帝没有解决藩王的事,宗室问题积重难返,就没人敢去解决了。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对草原民族由攻转守,重新修筑长城。
草原民族每年百人内小队来劫掠的次数,最高峰时能上百。长城上点燃烽火,边塞将领们就能及时支援,将这些小队剿灭,以免引起更多的劫掠。
长城外和长城上打探劫掠小队信息,并点燃烽火的哨兵密探,就是“夜不收”。
这便是明朝任务最危险的“特种兵”、“侦察兵”。
现在并没有“夜不收”的名称,但已经有了做“夜不收”这支侦察兵工作的人。
这些侦察兵在遭到非人对待后,尸体悬挂在营地中,是示众也是示威。
陈标不知道什么“夜不收”,但他知道,这些侦察兵都是他精心培养,派出打探敌情。
若没有这些侦察兵,他就不可能及时作出指挥。
所谓“预见”,其实只是对情报的整理分析。搜集情报的人,就是眼前的骨灰。
陈标伸手:“给我。”
刘琏双手颤抖,将记录的册子奉上。
陈标看着白纸黑字。挖眼,开膛,断肢……许多残忍的字眼刺入眼帘。从古至今密探被抓,都是这个下场。
陈标抚摸着纸上墨迹,喃喃道:“刘琏,朱同,你们知道阻止我为皇上开疆扩土,建立不世之功的障碍是什么吗?”
他将册子还给刘琏,转身离去。
刘琏捧着册子,久久没有动弹。
陈标先回到了帐篷,很快又回到北平城。
仗打完了,除了清扫战场,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这一场战斗耗费了许多物资,北平的储备物资岌岌可危。这次战斗明军全歼蒙古重骑,自己死亡人数也将近一万。陈标不能前脚让许多将士战死,后脚又让百姓饿死。
战场清扫几日内无法完成,学生们自愿留在战场上,陈标没有催他们回来。
陈樉和陈棡跟着陈标回来,监督陈标每日充足睡眠,规律饮食,按时喝药。
陈樉的脸色越来越严肃;陈棡的下巴越翘越高,能督促大哥做事,陈棡非常膨胀。
陈狗儿和陈猫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看到大哥越来越沉默。两人商量后,就每日在陈标面前撒娇卖萌,博得陈标一笑。
有了一个真活宝幼弟和一个为了逗自己开心伪装活宝的幼弟,陈标脸上的笑容终于多了一些。
只是他曾经的活泼洒脱到底消失了,整个人的气质变得很稳重、很深沉,就像是长大了。
直到有一日,他起床,看到父母正坐在他床头看着他。
陈标差点吓出个好歹。
“标儿,辛苦了。”马秀英把陈标一把揽到怀里,哽咽哭道。
陈标:“啊,娘?你怎么来了?别哭了别哭了,我没事!爹……爹你也别哭了!!!!!”
朱元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眼睛肿得像个桃子,比马秀英哭得还厉害。
陈标本想让老爹劝劝娘亲,结果老爹这样,恐怕还要等娘亲情绪稳定之后反过来劝他。
马秀英抱着陈标哭完之后,朱元璋也抱着陈标大哭。
陈标轮流劝着父母,劝着劝着,他也嚎啕大哭起来。
三人抱着哭作一团,陈樉和陈棡从门口进来,牵着陈狗儿和陈猫儿给三人递帕子擦脸。
朱元璋得知扩廓帖木儿“不翼而飞”之后,本来没怎么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