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按田亩收税
人们纷纷侧目。
眼神里各色各样。
有认为他为了出头无所不及,有人认为他真是胆大,有人认为他的确有些才能。
“还有辽民在投奔我们。”
听到有官员小声提醒。
张达基自信的笑了。
他在西洼做文书,不光管理西洼的文书,也负责各地联络的公文,又从无到有看着西洼发展。
可以说眼光得到了极强的锻炼。
对于分田之事,他既然敢提,当然就事前做了无数的推演。
“今年开年以来,投入我们的辽民之数,比往常翻倍的下滑,可见辽左中部有能力投奔的辽民,大多都已投奔。
而蛮族腹地的辽民,虽然也有投奔而来的,但是靠他们自身困难极高。
如果我们不能收复这些地方,则人口也不会再有前番的暴增。
能收复就会有更多的田亩,不能收复,那么辽民数也不会暴增,何必杞人忧天。”
说话很犀利,那官员住口不言。
“现在的田亩已足够分,明年,后年还会继续开垦田亩,而三年后才会开始分田。
我不知道诸公到底是顾忌田亩不足,还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利呢?”
这话太难听。
大部分人都脸色难看起来。
“永廉,说话注意分寸,各地有如今的形势,各官都功不可没,如何能轻易妄言。”
唐清安呵斥了一声。
听到将军的话,郑永廉面不改色。
“我在老家,只是一名童生,习惯了往常的生活,不愿意改变,老家陷入了蛮族之手。
外部的因素逼我改变,活不下去,带着家人逃到了将军治下,然后被派到西洼做文书。
西洼做事两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习惯,有一天雨打芭蕉,趁着空闲,我观着景致,突然惊醒。
两年的时间,我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西洼官府管理民生,事无巨细都要安置,从一开始的数千民,到上万民,三万民,以致如今的十余万民。
这其中的弊端,我不提,各位也知晓,比我都懂,却为何不愿意改呢?
我想,因为习惯了安逸吧。
可是正如刚才戴道台所言,咱们身旁有强敌在侧,我们看到弊端不改,是不是也到等着哪一天,敌人逼着我们该呢?”
或碍于此人的激进,不想与此人在将军面前发生争执,或自持身份,或认可。
现场一时安静下来。
“如果田亩发下去,怎么收税呢?”
“十税一。”
这税不低。
但是现在是战时,又不是太平时节,也说的过去。
“十税一不够供给官府和军队。”
“境内一百六十万百姓分了田后,一年只靠卖盐铁等,可得三十余万两白银,对国内的人参皮毛等贸易,每年可得四十余万两白银。
两百万亩田,一年田税就是四十万石,如果有了三百万亩田,一年的田税则是六十万石。
而咱们还有渔场,现在渔场有船一千三百艘,每月可提供七万石渔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