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名单已经到皇上那里三天了,却仍旧没有批示……只怕皇上也在等着有谁能够……”
“仲暄,这事必须要有凭据,而且作为凭据的试卷必得出类拔萃,否则皇上无法以此事向朝中各党派发难。
而且,此事也不得我苏家来做。
大理寺掌管的毕竟是刑律,若是将手伸到别人那里,非但成不了事,还会落人话柄。
若有凭据,也得送到米丞相那里,由米丞相上报皇上。
而且落榜的考生成千上万,你要找到一份能让人不得不说好的试卷,谈何容易?”
“父亲,孩儿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我们只需请米丞相,调出此人的试卷呈送皇上面前,即可。”
“你确定?
你可曾亲眼见过此人的试卷?”
“儿子见过他的策论,虽然只是一小段。
文思捷敏,字字珠玑。
论的是商贾之道。
以他的能力,孩儿怎么都想不透如何连乡试都没过。”
“将此人名字写下,还有他在哪个考院参加的乡试,送去了哪个阅卷官那里,让米相亲自调他的卷子!”
翌日早朝,文武百官齐聚,本以为今日皇上将示下公布乡试入围名单,却未想到,皇上却命人在殿上大声朗诵了一片策论。
这篇策论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文笔流畅。
阐述的道理清晰明了却又深刻无比,引用前朝重农轻商引起的弊端,延伸至当朝。
若是用李晓香的话说呢,就是商业发展好了,能够促进农业发展,能让农民富裕起来,还能创造就业岗位,互通各个州郡有无,充裕国库。
最重要就是国家要出台适宜的政策来引导,既保证其发展,又能限制其利益驱使性的弊端。
读书人总认为商者,乃唯利是图投机取巧之辈。
但事实上,商亦有商道,若当真是唯利是图之辈是不可能成为巨富商贾甚至名满天下的。
当今的楚氏银楼与有船王之称的陆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皇上问满朝文武道:“觉得此篇策论如何啊?”
这篇策论的文笔老道犀利,有条不紊,且言辞之间胸怀大志,众朝臣以为是皇上想要发展商道,于是命某个文豪拟出了这篇策文,于是各个都称好。
没想到皇上却勃然大怒,“好?
满朝文武都觉得好的文章,竟然在区区乡试落了榜!朕倒想要知道,阅卷官的眼睛是瞎了吗?
还是胡乱阅卷!将珍珠瑰宝弃之于沟渠!难怪朕觉得怎么近几届殿试的策论除了文笔华丽之外,所说的不是空话就是狗屁不通!”
大臣们傻了,那样的论调和见识,竟然只是一篇乡试考生的策论?
闹了半天,这就是皇上设下的陷阱啊,等着他们往里面钻呢!
果真,皇上下令将所有乡试考卷重新阅卷,下令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监督,重新甄选阅卷官。
末了,皇上还补充了一句,“别以为到了殿试的贡生朕就得用他们!这一次由朕来主持殿试,亲自阅卷!若是没有一个出类拔萃的,朕就让他们统统回家!”
大臣们傻了,这样一来,就是想要安插自己一派的子弟也不是件容易事了。
当乡试放榜延期的消息传来时,李晓香正在倒腾她的荷荷巴树,而王氏与江婶将那一大车子荷荷芭豆榨油。
只有榨出油来,保存期限才得长久。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到访,完全出乎李晓香的预料。
不是别人,正是李晓香的表姨和表姨父赵云兰与泰安。
“哟!姐姐,许久未见了啊!正在忙着呢!”
王氏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伙计来招呼他们夫妇。
但是李晓香却没有半点想要上前招呼的意思。
她记得,泰安是个商人,而且还是都城里的商人。
她们开溢香小筑之初,也曾邀请过泰安前来铺子里看一看,泰安却回信说自己太忙不得空闲。
其实李晓香也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了,泰安忙或是不忙,赵云兰这个闲在家里的女人怎么可能没时间来看一看。
就是怕李晓香问他们借钱。
但是创业之初就是得砸银子下去,一开始,李晓香哪里想得到溢香小筑会有今日的成功,且不说因为他们的东西物美价廉,不少都城中的百姓想要还未必能买到,而更加贵重的又有飞宣阁作为消费主力,就在前几日林氏也带来了自己的嫁妆,作为份子钱,打算用她在都城中的别院开一家古代美容院。
前几日,李宿宸将账目整理了一下,李晓香赫然惊觉自己已经成为小富婆了!
溢香小筑的前景,那是傻子都能看出来的。
这时候赵云兰与泰安前来拜访,李晓香不认为是走亲戚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