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又接了一张订单
苏小昭笑嘻嘻地说:“可是,妈,穿衣也很重要啊,哥都17了,他要面子的呀!”
想起来城市里17岁的孩子,不是名牌还看不上,苏振国却每天都穿着同一件背心,白天穿,晚上不管多晚都要洗了晾起来。
“也是啊,再穷也得要脸,总不能光腚跑。”
苏妈妈的一句土话,把苏小昭逗乐了。
把税务局买知了猴的事给她一说,苏妈妈顿时高兴又发愁:“哎呀,你们遇见贵人了,两个傻子,你们要稍微优惠一点啊,人家凭啥白帮你呀?”
哪有这么不懂事的孩子!
苏小昭非常高兴,苏妈妈没有文化,家里也穷得叮当响,但是却有“双赢”的朴素理念。
她解释说:“妈,这是借了秦阿姨的关系。我和哥都是小孩,如果一开始就那么世故,只会叫人家害怕。您把家里红芋给我挖几块,这个季节红芋都没成熟,刨几块送给人尝尝鲜,这是情谊。”
苏妈妈点点头:“行,回头给你那个秦阿姨也带一袋去。”
中考完,苏爸爸也放暑假了,家里空出来两辆自行车,苏振华和苏小昭分开骑,各带一个桶,带上苏振宇一起去隔壁村收知了猴。
苏振国已经十七了,他面皮有点薄。
苏小昭对他说:“我和二哥去收就够了,咱村的晚上我们再收,大哥你就帮着妈干农活吧!”
家里的农活也非常重要,钱赚的不够多,填饱肚子还是要靠地里的庄稼。
和城里人一样,除了吃饭时间,其他时间村民都在田地里干活,村里除了一些老得走不动的老人和小孩子,就只有鸡狗了。
苏小昭和苏振华必须在天不亮大家没有下田或者晚上去收,才能找到人。
天不亮,他们骑车赶到隔壁老鸹窝村。
苏小昭一声清脆的吆喝便在整个村里飘荡:“收知了猴喽,5分钱一个。”
有个七八十岁干瘦的老爷爷,从一个墙头塌了半拉的院子里走出来,他精神矍铄,只是牙齿漏风:“修(收)知了猴的,俺这有几个,过来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