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辽东的另一面
被秦墨这么一激,文书丞反倒放开了,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李茂:“不错这些年是打了不少胜仗,得了很多东西,可这些东西要养军,要养熟人,分一分,摊一摊,杯水车薪,绝大部分人还是顾不上的。辽东的城镇和驿道两边是繁荣的,这份繁荣是靠军队挣来的。”
在辽东,附属于官府和军队的百姓被称之为“熟人”,除此之外都被称为“生民”。
“整个辽东现有户口十五万三千户,人口四十八万八千人,这些是编户,就是向官府缴税的民户。要供养三万九千八百名士卒和七千三百名官吏。差不多十个人供养一个,约五个劳动力供养一个。因为常年征战,健壮的年轻人都在军中,每户只有一个或两个壮劳力,本来在家种田也勉强能混日子,却因为常常打仗而要他们服徭役,背井离乡,田没人种,赋税却并没有减少,日子只能越过越穷,许多从山林里走出来的皈依者又返回森林,减人不减税,更多人的选择逃荒或重回森林,若壮劳力不幸战死或病死,孤儿寡母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说到这文书丞双目噙泪:“现在的日子已经穷困到了极致,生的起养不起,六七成的幼儿过不了第一个冬天,许多地方孩子一出生就让父母掐死、溺死或弃之荒郊野外,还有些人因为吃不饱,身体虚,那个方面提不起兴趣,索性连孩子都弄不出来了。”
秦墨哈哈笑了起来,李茂也跟着苦笑了一声。
文书丞继续说:“这两年我们是靠掠夺、盐铁专卖、军屯才勉强维持,但仗继续这么打下去,军屯流于形式,人穷到了极点,连盐也吃不起,铁盐专卖的利润也在下滑,加之幽州方面的封锁,我们实际只能靠与淄青的贸易利润和渤海、新罗两国的供奉过日子,这是远远不够的。”
秦墨道:“文总管危言耸听了,我看城镇和驿道两侧还是欣欣向荣的嘛,他们还能吃肉,还有锦衣穿,小日子过的不错嘛。”
文书丞苦笑道:“这个我说过,他们是熟人,东西不够,所有只能先顾他们。”怕李茂不理解,又进一步解释道:“不是我们要在人头上贴标签,实在是没办法的事。东西就那么多,平均分配的话,大家都吃不饱,都要骂娘,只好分个亲疏,熟人先吃饱,生民饿肚子,城镇、驿道两边居住的都是熟人,各级官府官吏和军队亲属,为了稳定官心军心,也只能先照顾他们了。这也是没法子的法子。”
李茂平静地问:“这个比例大约多少,有多少人顾不上温饱。”
文书丞道:“熟人和生民的比例大约是三比七。”
秦墨道:“老文,别说兄弟揭你老底,哪有三七,二八差不多,有的州,恐怕是一九,十个人中有九个是半饥不饱地熬着呢。”
文书丞被揭了老底,非但不恼,反而高兴,他一直想向李茂进言,却又没这胆量,拉了秦墨一起,秦墨明明是答应了,一张嘴却把他推出去直接面对李茂,闹的他好不尴尬。
秦墨这家伙原来是在这等着呢,不愧是李茂的好兄弟,果然是知道李茂的脾气。文书丞讪讪地笑了笑:“我记错了,我的错。我这个总管很不称职。”
秦墨道:“你别大包大揽,我知道错不在你,错在他们太懒了,辽东大片大片的好地无人耕种,肥的流油,为何有人吃饱穿暖,有人难顾三餐,哈哈。”
李茂眉头紧锁,对文书丞道:“你准备一下,回辽东城后我们一起捋一捋,现阶段辽东的经济状态究竟怎样,是何原因,有何补救措施,务必要搞清楚。”
秦墨道:“休要怪我多嘴,摆脱贫困让人吃饱饭,不必什么锦囊妙计,忍住三年不对外用兵,就缓过劲来了,今日的困窘,根子在你穷兵黩武,还真怨不得别人。”
文书丞听了这话心里痛快,这样一句话,在辽东也只有秦墨敢当面跟李茂这么说,换做旁人,难免不让李茂生疑,这几年他走的太顺,骄傲之气渐长,已经不大能听得进别人的劝谏了。像这样刺耳的忠谏,心机深的如郑孝章、常木仓是打死也不会说的,马和东用了另一种方式向李茂进言,他本人失败了,但进言却成功了,李茂终于离开城镇和驿道,走进被遗忘的乡村,看到了辽东的另一面。
文书丞其实还有一件事想劝谏李茂,但琢磨再三还是没敢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