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圈子决定格局
在这具身体原主人的记忆中,自己并不认识这个杜秀才。只知道杜秀才少年时倒也有些名气,以区区弱冠之年就拿到了秀才功名,并被选进县学吃国家财政补贴。
只可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杜秀才屡试不弟,被挡在乡试这道门槛外。
于是,杜秀才也绝了功名的念头,就闭门读书自娱。
将孙元当成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杜秀才也不让他坐下,只把玩了半天砚台,才道:“砚台不错,可惜无款无识,可惜了。将来倒是可以寻个錾刻名家,刻古贤诗词以其上。这东西我挺喜欢的,就留下了。却不知道孙元你今日来访,所为何事?”
做为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也算是如皋城中的主流社会阶层。平日间杜秀才也是在场面上走动,帮人写写状纸,出面调停各种纠纷。
看眼前这个姓孙的少年貌不出众,杜秀才以为他今日来此大约也是有事请自己帮忙。
孙元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随口回答:“听说三日之后就是县试,今天是报名截止日。在下也想参加本界县试,按照国朝科举制度,考生参考需要一个廪生做保。在下这才求到杜先生门下来。”
一听到这么一个衣衫褴褛的农家少年要参加县试,杜秀才大为错愕:“你也读过书?”
孙元却笑而不答,反站起身来,拿起杜秀才的笔蘸了点墨,在砚台的边上的空白处写起来:“杜先生刚才说这砚台不错,可惜无款无识,却是不美。在下以前在北方游历时,偶听佳句,却正好用做此砚的款识。”
见这农家少年动了笔,杜秀才一时好奇,凑过头去,一看,忍不住抽了一口气:“好字,好诗。”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峡酒一船”,正是曹雪芹砚台上的所刻诗句,字则是标准的柳公权。
作为一个文科生,这句诗孙元以前在书上读过。
至于毛笔字,他本来就有这个业余爱好,从读初中开始就开始练习,又有名人字帖可以临摹,十多年下来,虽说在现代人看来也很普通。不过,对于古人来说却很是了得。
古人的字除了真正的书法大家之外,其实都写得非常差劲。就孙元所看到的实物而言,像秀才一级的读书人,也就后世中学生的水准,叉手叉脚,不成字体。
原来,明清时的读书人因为手头资讯有限,根本找不到字帖。不像现代人,只要你想,打开电脑一搜,无论王羲之还是卫夫人,要多少有多少,想学谁就学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