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戰中的非洲戰場
他雖然和其他德國殖民地的軍政首長一樣也認為歐戰的成敗是決定的因素,但是他卻引申出不同的結論:他決定要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敵人一大堆的兵力,並且越久越好;因為多一個英軍投入非洲戰場就意味著少一個英軍投入歐戰,更不用說他所需的武器、裝備、補給、醫藥等等。他要盡可能地幫助德國在歐戰獲勝。
因此,當他在1914年初到達德屬東非後,他就致力於把當地的警備部隊改組成一支戰鬥部隊。他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巡視德屬東非全境,熟悉地理環境,並且跟各地警備隊的指揮官和後備軍官(德國殖民者)溝通,讓他們瞭解他的指導原則與想法,並且鼓勵他們加強戰備。在開戰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68名白種軍官、60名白種士官、132名白種醫官和行政人員、2名黑人軍官、184名黑人士官、以及2,286名黑人士兵(askaris)。在武器方面則比較薄弱,只有67挺機關槍,31門過時的輕型野戰砲,另外士兵配備的步槍是1871年型的舊式毛瑟步槍,子彈的裝藥還是會產生大量白煙的黑色火藥。
他或許不是隆美爾或曼因斯坦式的戰術天才,但是他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人格和領導風格讓他的部下都能發揮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激發了其他人的孺慕之情,讓他們能夠撐過整整四年的艱苦戰鬥。在開戰不久後,他就摒棄了年資制度,讓有能力的軍官擔任指揮,有時候甚至讓中尉來指揮團級的部隊。他更將黑白軍士官混合編組,除了讓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單位中並肩作戰外,甚至讓黑人軍官去指揮白人部隊。由於他的努力,他的部隊整合成為一支向心力很強的戰鬥團體,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維持很高的士氣。
英軍的冒進
在開戰當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決戰的原則,但是仍然採取主動,趁著英屬東非不備佔領了一些土地,升高衝突層次。果不其然,這些土地其實軍事價值不大,但卻在英屬東非造成一陣恐慌,以為德國人會大舉入侵。這些要求保護的聲浪直通天聽,驚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戰時內閣,於是英國領導階層決定派兵攻擊德屬東非。由於英屬東非和烏干達一帶的部隊只有由土著組成的「國王非洲步槍團」(King‘sAfricaRifle,簡稱KAR),人數大約2000人,以及由白種殖民者志願組成的「東非步槍團」(EastAfricaRegiment)和「東非槍騎團」(EastAfricaMountedRifle,EAMR),英軍高層認為他們只能擔任警戒,無力進行攻勢作戰,於是由英國外交部(ForeignOffice)協調駐印軍派出兩個旅來進行作戰,番號編為印度遠征軍B支隊。
這支部隊總數有8,000多人,除了一個營是由純白人組成外,其他營都是由白種軍官指揮的印度部隊,他們的訓練程度和戰力都頗值得懷疑。而且由於印度種族複雜,營跟營之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種族,不但增加協調上的困難,連補給都成問題,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更糟的是英軍的參謀作業一塌糊塗,許多部隊在船隊從印度啟航前就已經在船上待了一個月了,再加上三個星期的航行,這些部隊到達非洲後的戰力會剩下多少實在值得擔心。
但是,在印度來的兩個旅未到達前,當地的英軍就先對德屬東非展開攻勢。包括東非步槍團在內約1,500人的部隊向隆及多(Longido)前進,卻被德國方面600人的部隊擊退,大大提昇了德國方面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