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分崩离析的前兆
哪知道,到了成都,正才知道世事艰难。
他没有任何根基,虽被刘璋收留,却不得刘璋看重。相比之下,同乡孟达因武艺卓绝,从军而得重用,被刘璋的心腹大将张任所看重,提拔为校尉。正靠着孟达的接济,在成都勉强过活。不过,也因为这段时间的落魄,他倒是结实了不少成都名士。即将到来的张松,便是其一。
建安七年,正在益州滞留七载,才在张松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新都县令。
只是,那新都也是个极为复杂的地方,正本身也不是一个善于内政治理的人物。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在新都待了三年,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开。不过幸有张松帮衬,回到成都之后,又担任了代理军议校尉。
什么是军议校尉?
简而言之,就是类似于后世参谋的职务。
军中有事情的时候,你过去旁听一下,提一些建议。当然了,会不会被采纳,是另外一回事。
后世不是有一句话吗?
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
更何况正这个军议校局,还是个代理。
他即便有好的主意,谁又会放在心上?所以说,这个军议校局的职务,其实就是看在张松的面子上,给他的一个职务。俸禄不过六百石,在成都那种繁华之地,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而李儒开始搅乱益州经济之后,成都的生活费用也随之高涨。
正虽然不需要靠别人的救济,可是想在成都生活,却也是大不易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正认识了李儒。只不过,他并不知道李儒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叫袁玄硕,颇有能力。李儒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考察正,发现此人有奇谋,非比等闲。
于是便开始试图拉拢正,渐渐的试探出了正的心思。
曹操征伐幽州,在淮南设立三郡;曹朋入主南阳,与刘备交战不止……在这种状况下,刘璋却不是考虑着如何发展壮大,平抑成都飞涨的物价,反而大肆谋取私利,想着偏安一隅。
正觉得,跟随刘璋,难有作为。
和李儒的几次交谈中,不自觉的便流露出了想要多寻明主的想。
可是,投奔何人?
刘备?
而今连一个容身之所都没有,正并没有考虑。
那么孙权?
虽说孙权手握江东六郡,却由于地域限制,同样很难壮大。长江天堑固然给江东六郡以屏障同时也阻隔了江东谋取中原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可以选择的只有曹操一人。
偏偏这曹操手下能人无数。
正一没有名气,二没有靠山,三没有资历,想要立足也非常困难。
用一句很‘三国’的话来说,那就是:苦于没有引介之人“
同时,他对曹操也不太了解,搞不清楚这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这时候,李儒便为他提出了建议。
“我听人说,曹丞相手下有一人才情卓绝胸怀乾坤。
他乃曹丞相本家,甚得曹丞相信赖。曾做陋室铭,爱莲说,被世人所称赞,品德高尚;此人有三篇文章传世,为天下读书人所知。曾助其兄长,建设海西,造就如今之两淮富庶之地。
此人重义,只因当年吕布借他二百虎贲,在吕布死后持着身家性命,送吕布家眷远赴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