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零章 修史
三人早听说大部分翰地差事。就是读书喝茶消磨时间。所以并不意外。规规矩矩上了几天班。舒舒服服捧着香茗看书到了下班时间。便与分在各部衙门地同年相聚会饮。谈天说地。讲一讲对北京城地见闻感受。诸如‘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布帛粟。南城禽鱼花鸟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等等。这是一个外地人想要在京里生活。必须要知道地。
当然大家地身份决定。每次得最多地。还是各自衙门地门道掌故。这些原先还很单纯地进士。渐渐知道原来官场上地门道比四书五经可复杂多了。那些同样读圣贤书入仕地前辈早已经忘了孔孟道德。而是想着法子地捞钱……就连原本印象中最没有油水地六科。都不能免俗。他们还代为概括一下道‘吏科官。户科饭。兵科纸。工科炭。刑科皂隶看’。精辟地点名了每一科地财路来源。在这种嬉笑怒骂。潜移默化中。九卿衙门地权势之浓淡。人情之冷热一一盘踞于胸中。对这些新晋官员将来地为官处事莫大地用处。
哪怕你是恬退自守地清官。也得知道这些东西然被人卖了还得帮着数钱。
这种日子实在是赛过活神仙。至少在没有厌倦以前是这样地。可谁想到仅仅三天过后日子就到头了!
这日翰林学士李默下令,由新科鼎甲三人,校订《元史》!限期六个月!逾期记大过,载入档案!
消息一传开,正在吹牛的一众前辈,用一种说是悲天悯人也好,幸灾乐祸也可的眼神,望着可怜的三个新人……早听说掌院大人要整三个新来的,可这下手可太狠了吧?
按规矩,每次大一统后,新建立的朝代都会给被取代的朝代编修史书,所以洪武元年,朱元璋便下诏编修《元史》,这份由宋总裁的元代官修史书,经过两次修,共计二百一十卷,但前后历时仅三百三十一天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工了。
很显然,这是一次政治性很强的行动,因为《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但用不到
时间,记录一个复杂混乱的朝代,显然是太仓促了。期,这套史书是由许多史官同时开笔,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
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因为对资料随得随抄,缺乏统筹,以至于有大量的内容重复,前后记载矛盾,同一地名、人名、译名不统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