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一朝风卷平波起(十五)
月底,平准署前往开封调查的几人尽皆被肃政司拿下,并以极快的速度移交大理寺审判。
饶是梁关山准备独自面对胡承约的打压,也不由在陈佑面前抱怨一句:这一次肃政司的动作快得有些惊人。
以涉案官员的品级来看,如此迅速地处理定案,就是为了让梁关山无非继续追究。
只是这种行为尚在规则之内,便是陈佑也不好说什么,最多重申一下“办理案件需要慎重,不可冤枉好人,也不能放过坏人”,具体有多大作用,还得看底下人的执行情况。
既然梁关山没有多说,陈佑就放手让他去拼,不在此事过多花费精力。
眼看要到十月,一件足以影响天下数百年走向的大事即将发生。
从兴国五年开始实施的军队识字计划,已经持续足足五年了!
五年前,前线将士们写家书还要鸿雁协会的“鸿雁”们代笔;五年后的今天,虽然错别字颇多,但那些普通士兵,也能自己执笔写信,将最真切的情感传递给远方的家人。
这意味着,陈佑当年提出的教育改革,终于能够进入第二阶段!
十月乙亥朔,是朝廷选定的“全民扫盲”正式开始的日子。
从孔老夫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观念后,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大规模地把这个观念变为现实。
绝大多数读书人,都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一个个从年初开始,就期待着十月初一那一天。
……
“各地州衙已经多次召集本地豪商谈话,要求当地粮商停止涨价,豪富不得囤积粮食。”
“但都失败了。”
梁关山说出了僚属没有说出的话。
门下省主事、签书内吏房彭羡鱼附和道:“是的,粮价依然在涨。”
马车内安静下来,梁关山掀起窗帘看向路边。
人来人往,临街叫卖不绝于耳。
这就是洛阳,这就是京城。
哪怕五分之一的国土都面临粮食涨价的困难,洛阳这边依然平静如故,似乎再大的变故都影响不到这里。
这是朝廷的功绩。
十数年的和平发展,让洛阳百姓重新养成了皇城百姓的自信与骄傲。
这也是通讯不便的功劳,没有幕后指使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听到千百里外的灾情,自然不会对此做出反应。
就算有人偶然听说,也会相信由陈佑担任首相的朝廷会处理好灾情。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平静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