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设麒麟阁,大夏王朝,再起祸端,边境屠村,举国之怒
而后消失。
这件事情,肯定没完。
顾家与孔家之间的斗争,已经不是势力之争了。
更是攀升到学术之争,他必须要打压顾锦年,让他道心崩坏。
只不过现在盯着孔家的人太多,需要冷静几天。
走出大堂内。
传圣公心中滋生了许多想法。
不过,不管如何,大夏诗会结束了。
彻底落幕。
只要回去,很多事情就可以实行。
匈奴国国运被削,这不是一件小事。
有太多事情可以做了。
他不急。
有的是办法。
想到这里,传圣公也不再多想什么。
如此,一直到了翌日。
永盛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卯时。
大夏皇宫。
大殿内。
文武百官一脸平静地站在大殿当中,如往日一般开着朝会。
前半段的国家大事讨论完毕后。
此时此刻,兵部左侍郎的身影出现了。
“臣,兵部左侍郎,有本启奏。”
随着兵部左侍郎的声音响起,一时之间,大殿众人不由将目光看向对方。
所有人都知道,事情要来了。
“准奏。”
龙椅上,永盛大帝开口,语气平淡。
“陛下。”
“北方边境探子来报,最近半月,边境屡屡发生抢掠事件,截止昨日,已有七个村庄被抢掠钱财,其中有两个村庄被屠村,共计人口四百五十七人。”
“边境镇守将军发来奏报,望陛下准予其率军三千,剿杀入侵贼子。”
左侍郎开口,同时递上一份奏折。
魏闲接过,递给永盛大帝。
后者翻开奏折,阅读之后,面容直接冷下来了。
“匈奴如何作答?”
边境之地,时常发生这种事情,只是一般来说,都是劫掠牛羊钱财,屠村这种事情,有些恶劣。
“回陛下,匈奴国回应,此事并非他们所为,而是一些匪寇所做。”
“但边境将军回报,是匈奴人穿我大夏衣袍,乔装打扮。”
兵部左侍郎给予回答。
听到这话,永盛大帝没有任何反应,往年发生这种事情,都是一样的理由。
找不到证据,的确难以进攻。
“诸位爱卿何意?”
永盛大帝没有回答,而是望着满朝文武,出声询问。
此话一说。
众大臣没有说话,稍稍思量后,礼部左侍郎出言了。
“陛下。”
“臣认为,边境骚乱,常年皆有,不过屠村之事,令人发指,可以让大营派出三千人,日夜巡逻,看看能否抓住这些匈奴人。”
“若能抓住,也可以此交涉,若不能抓住,也可有效防范屠村抢掠之事。”
礼部左侍郎开口,这是他的提议。
然而兵部左侍郎立刻开口。
“陛下,臣认为不妥,边境抢掠之事,的确时常发生,但抢掠银两牛羊,朝廷会补偿一些,百姓没有什么怨言,可发生屠村之事,若是还坐视不管。”
“只怕会失边境民心。”
“故而臣认为,应当遣派大军,暗中巡逻,若有发现,格杀勿论,边境之地,寸步不让,一来可彰显我大夏国威,二来可警告匈奴之人,若此事当真与匈奴国无关,也可有效威慑,若与匈奴国有关,我大夏也不惧。”
兵部左侍郎出声。
人家都欺负到脸上了,还在这里防备?
“不可。”
“虽此事可恨,但若是这般猛烈出击,势必会引起匈奴国强烈反击。”
“到时候会有更多百姓遭到屠戮。”
“应当以怀柔手段,否则一但弄不好,极有可能开战。”
礼部左侍郎直接拒绝。
他倒不是说怂,而是考虑边境百姓的感受,人家本身就是骑兵出名,来去自由,大夏王朝即便是派三千精锐,也不见得能做什么事情。
你追我赶,浪费时间无所谓。
但要真杀,到时候惹来麻烦,极有可能就是两国开战。
“刀子都摆在脸上了,有什么怕的?”
“打就打,陛下,臣恳请陛下,宣旨开战,我大夏王朝如今兵强马壮,此番匈奴国国运被削,更是千载难逢,借此机会,出军匈奴。”
“到时必然举国欢呼,得此民心,一战平乱,收复失地。”
兵部左侍郎开口,主动请求永盛大帝开战。
此言一出,当下武将齐齐开口。
“臣等同意。”
今日朝会,他们本身目的就是这个,屠村之事,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看到武将集团齐齐开口。
文官集团坐不住了。
“陛下,决不可开战,如今国库银两不多,修缮永盛大典资金尚缺,江宁郡之难还未彻底稳定,辽州又发生干旱,西南三郡连日暴雨,毁了不少庄稼,来年收成必然锐减。”
“还有隆中一代,发生山洪,东川平府更是发生天灾,各处都需要银两拨救,一但开战,若无绝对胜算,大夏王朝无法承受。”
“还请陛下三思。”
礼部左侍郎开口,将一桩桩事情说出来。
“请陛下三思。”
其余文官纷纷开口,除了李善沉默不语,其余文官都开口制止。
龙椅上。
永盛大帝有些沉默。
他扫了一眼满朝文武,过了片刻,这才缓缓出声。
“着兵部预备战争,倘若事态严重,做好战争准备。”
“户部严收粮草,控制全国粮价,不可发生哄抢之事。”
“工部清点军需物,运输部分前往北方。”
永盛大帝开口,他没有直接答应作战,但这个预备战争,却瞬间惹来一片哗然。
“陛下,不可啊。”
“陛下,万万不可。”
“此战不可打,否则大夏将被拖垮。”
几个尚书急了,直接跪了下来,求着皇帝改变主意,尤其是何言,更是哭丧着脸道。
“一但开战,粮草军需便是天文数字,三军犒赏之后,国库直接空虚,永盛大典十年内都不能完工,各地天灾人祸,就无银拨款,请陛下三思啊。”
何言开始算账,他是户部尚书,只能拿这个来说事了。
“朕没有同意开战。”
“但备战不可阻,少在这里给朕哭穷。”
“匈奴人都欺在朕头上了,倘若永盛大典不完工,可以换回十二城,朕未尝不答应。”
“此事就这样定了。”
“至于是否开战,三日后再议。”
“退朝。”
永盛大帝冷笑不已。
提起打仗就哭天喊地,银子不够银子不够。
这下面的官员,那个不是背地里吃的满嘴是油?虽然大方向没有错,何言所说的也是事实,可说千道万,不打仗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是一但战争开始,国内会有动荡,会影响钱财流通等等一系列问题。
如此一来,这帮人也会受到影响。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不打仗是一件好事,国内太平,风调雨顺,大家都赚钱,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那些百姓呢?
边境的百姓就可以忍辱负重?
至于打仗会影响境内百姓,这更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官员想要贪赃枉法不就是靠着安稳年代吗?
真打仗了,反而不敢乱来,攘外必先安内,上上下下都是眼睛盯着你。
永盛大帝也在考虑中。
只是看到这帮人如此嘴脸,这才有气,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跟自己那个外甥比,都是废物,一个个都是趴在大夏王朝的吸血蛆。
永盛大帝走了。
留下面面相觑的文官,武将们则一个个大喜过望,虽然他们知道,皇帝没有完全答应,可最起码有这个想法就是好事啊。
真要开战,他们的权力可以得到提升,在朝堂之上就更有说话权力了。
未来一定是文官吃香,这一点他们知道。
可乘着自己现在还有权利,完全可以把自己后代安排的妥妥当当。
对他们来说,利益很大。
最终,百官退朝,离开皇宫后。
杨开立刻拉着何言以及胡庸二人,前去太子府。
让太子去劝说陛下。
不过,朝堂内的消息,也逐渐传了出去。
大夏意图开战,剑指匈奴,理论上这种大事,应当是传不出去的,谁传谁得死,如此大的事情,要是提前传出去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百官也不蠢,纷纷谨言慎行。
京都内有不少悬灯司和镇府司的探子,没有人找死。
但这消息就是传开了,不知道是谁带的头。
消息传出后,百姓一片叫好,对京都百姓来说,打仗不是一件坏事,反正再怎么打,京都百姓还是一样过日子。
能在京都混上一口饭的,也绝对不会因为战争苦巴巴。
天子脚下的优势就是这个。
一时之间,京都各处都在讨论此事,对他们而言,打是好事,打出国威。
甚至一些戏台立刻换了曲子,都改成了关于战争的曲子。
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次日。
京都邸报发行,边境屠村之事十分惹眼。
百姓得知此事,一时之间,可谓是民怒四起。
屠村之事,违背天理,当初大夏内乱就发生了不少次屠村事件,那个时候环境问题,还可以忍让。
如今大夏王朝蒸蒸日上,可谓是国泰民安,盛世来临,还发生这种事情,百姓如何不怒?
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写诗怒骂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