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83
升的趋势,这样的趋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清国的新军战斗力,逐渐的在下降。”军部代表伊东佑亨眼睛一亮,迅速的接话说道,“不然不可能在平叛的时候,出现这样下降的趋势的。”
“是的,梅机关和我们外务省都是这样认为,”陆奥宗光点点头说道,“清国的新军战斗力正在逐渐的下降,虽然他们还是很强大,但是很显然,他们逐渐的在下降了作战水平和能力。”
“那么,”天皇放下了表格,“我们日本帝国的陆军,能够战胜清国的新军吗?”
西乡从道沉着脸不说话了,这样尖锐的问题,饶是西乡从道是陆军出身,但是他现在处于海军大臣的身份,实在是不宜替陆军回答什么,若是这里的对话流传出去,许多人会以为自己是越俎代庖了。
而且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两个国家没有交战过,目前是无法得知结果的,怎么样过于狂妄,或者是过于谦逊灭了自己的威风,都是不适合的答话结果。
大家都看着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微微一笑,坚毅的表情生动了许多,“清国现在的军备设施这些,远远超过我们日本,但是战争不是比武器的先进与否,而是要看,臣以为,更多的是要看战士的斗志和军队的斗志,如果只是依靠军事设备和武器装备,是远远不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向的。”
伊藤博文的意思,就是清国的武器优良,但是日本的士气高涨,伊藤博文对于中国的研究十分的透彻,“在三国之后,东晋的时候,前秦皇帝苻坚倾国之力南下攻打东晋,来势汹汹,那个时候前秦已经统一了北方,似乎羸弱的东晋无法抵抗强大军备的前秦军队,但是这样不可一世的前秦军队在淝水被几万人的军队打败了,还留下了一个风声鹤唳的故事,所以,军备是否强大,根本无关紧要。清国他们只要一直这样的歌舞升平,漠视轻视军队,那么不远的将来,也一定会像前秦的军队一样,一溃千里。”
ps:大家过年好,我已经开始吃年夜饭了,今天加更一千字庆祝春节,大家吃好喝好,过年保证不断更,还会时不时的加更,敬请期待,如果有月票打赏的,也来一波,老铁们就看着你们了!
二、日出之国(一)
在座的这几个大臣,称赞伊藤博文是日本国的诸葛孔明,绝不是什么胡乱拍马屁的溢美之词,这样一番纵览全局,鞭辟入里的话,别人是说不出来的,只有伊藤博文这样婉转的说明日本较之于清国的差距,但日本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明治天皇点点头,“太阁你说的很对,那么我们就等着接下去的逆转吧。”
小村寿太郎继续说下去,“整个清国,都沉浸在美食、戏曲、华服这些等等各式各样的奢侈之中,靡靡之音,太过于软弱了自己的斗志,比如那一位垂帘听政的清国太后,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福泽喻吉先生说,清国最应该让日本警惕的就是这位慈禧太后,小村大使,你以为如何,”明治天皇说道,“慈禧太后真的是日本最可怕的敌人吗?”
“以前或许是的,如果在外交的角度来说,慈禧太后的确对日本非常的不友好。”小村寿太郎看着陆奥宗光,他是小村的上官,而且是外务相,外交上的事务,应该让陆奥宗光说明。
“慈禧太后对于日本的确是非常不友好的,之前的定远号在长崎港刷漆,炮轰长崎,解救琉球的牡丹社事件,并且在朝鲜毫不相让,”陆奥宗光沉声说道,他甚至十分的恼怒,“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之前截杀去北京路上的朝鲜王妃和世子的人,是中国人派遣的。他们藉此扫除了偏向我们日本的开化党人,并且加强了驻军,并且重新在汉城派遣了袁世凯。”
说到袁世凯,大家不免有些皱眉,这个人虽然不是官位最高的人,但是在朝鲜宛如太上皇,高宗大王和闵妃简直就是袁世凯的儿子和儿媳妇,无比的孝顺听话,袁世凯的通商衙门文书比高宗大王的钧旨还有效力,这几年日本在朝鲜的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最大的障碍还是在这个袁世凯的身上。
陆奥宗光似乎说的都是一些日本帝国上至天皇下至臣民都不愿意回想起来的事情,“之前击沉银河丸号轮船的命令,毫无疑问,就是皇太后亲自下令的,她为了给我们一个教训,不许掺合到蚕丝生意的定价战之中,之后,在长崎港事件里面,也同样给我们巨大的羞辱,小村大使在北京是知道的,慈禧太后,这个女人,直截了当的指责日本增加海军力量就是为了对付清国,之后更是在新年酒会上,对英国外交部以及驻华大使明确的提出,不希望英国将吉野号出售给日本,说这样会影响到清国在亚洲的利益,只是这个提议后来在外务省的努力下,失去了作用。”
明治天皇对陆奥宗光点点头表示对于外务省工作的赞赏。小村寿太郎接话继续说道,“慈禧太后对于日本的确是十分的不友好,两年前的端午节她宴请各国大使夫人去圆明园参加宴会,唯独没有邀请臣的夫人,其余的大使夫人好奇的问为什么没有邀请日本大使夫人,这位太后用非常戏谑的口气说不想看到臣的夫人那张脸,原话是‘看不得她那张脸’,她的意思是在讽刺我们日本女人非常白的妆容。”
“岂有此理!”军部代表伊东佑亨生气的瞪大了眼睛,“这是我们日本的风俗,一个文明的国家元首不应该嘲笑任何国家合理存在的风俗!”
伊藤博文摸了摸自己的短须,不出声的听着,“还有对于日本国的各种蔑视,这都是太后的表现,她之前对于日本国出席柏林会议参与非洲事务的讨论十分的不满,而且对于英日同盟的条约签订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于清国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