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
初一。行懿妃晋封礼。
咸丰七年,册封一等侍卫裕祥之女佟佳氏为祺嫔,賜封璹贵人之妹叶赫那拉氏为玉贵人,复封玫常在为玫贵人。正月初二,晋封懿妃为懿贵妃。十二月初一,行懿贵妃晋封礼。
咸丰八年二月初五,玫贵人生皇次子,未命名即殇。三月初九,册封玫贵人为玫嫔;二十五日祺嫔,玉贵人入宫。五月十五日,賜封宫女正黄旗园户清远之女王氏为吉贵人。十二月二十四日,行玫嫔,祺嫔册封礼。
咸丰九年正月初四,瑃常在卒。四月十一,賜封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厨役常顺之女察哈拉氏为禧贵人。五月初六,鑫常在卒。九月初九,賜封长春宫女子张氏为庆贵人。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文宗奕詝(咸丰帝)殡天,皇长子载淳(同治)继皇帝位,尊封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十八日,尊封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初一,敬上母后皇太后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皇太后。十月初十,晋尊丽妃为皇考丽皇贵妃、婉嫔为婉妃、玫嫔为玫妃、祺嫔为祺妃、璷贵人为璷嫔、容贵人为容嫔、璹贵人为璹嫔、玉贵人为玉嫔、吉贵人为吉嫔、禧贵人为禧嫔,庆贵人为庆嫔。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行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上徽号礼。十一月十六日,玉嫔叶赫那拉氏薨。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奉云嫔、玉嫔、玶常在、瑃常在,鑫常在彩棺于定陵·妃园寝。
同治五年九月,将皇长女指配与世袭一等雄勇公,散佚大臣瓜尔佳·符珍。
同治八年五月十二日,容嫔伊尔根觉罗氏薨。
同治九年九月,册封皇长女为荣安固伦公主。
同治十一年十月初八,皇帝大婚,敬上母后皇太后徽号端裕,圣母皇太后徽号端佑。
同治十二年二月皇帝亲政,敬上母后皇太后徽号康庆,圣母皇太后徽号康颐。八月,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下嫁正黄旗人瓜尔佳·符珍。
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璹嫔叶赫那拉氏薨。十一月十六日,晋尊丽皇贵妃为丽皇贵太妃、婉妃为婉贵妃,玫妃为玫贵妃,祺妃为祺贵妃,璷嫔为璷妃,吉嫔为吉妃,禧嫔为禧妃,庆嫔为庆妃。十二月初五,穆宗(同治)殡天,文宗继嗣子载湉(光绪)继皇帝位。十二月二十九日,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薨,年二十岁。
光绪元年七月敬上母后皇太后徽号昭和庄敬,圣母皇太后徽号昭豫庄诚。
光绪三年五月十六日,禧妃察哈拉氏薨。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母后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鈕祜祿氏崩,恭上大行皇太后尊谥: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
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三日庆妃张氏薨。
光绪十五年二月,皇帝大婚,敬上圣母皇太后徽号寿恭。三月皇帝亲政,敬上圣母皇太后徽号钦献。
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八,玫贵妃徐佳氏薨。15日丽皇贵太妃他他拉氏薨,冊谥:庄靜皇贵妃。
光绪二十年五月十七日,婉贵妃索綽罗氏薨。十月初十,圣母皇太后六旬圣寿,敬上徽号崇熙。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璷妃叶赫那拉氏薨。
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吉妃王氏薨。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德宗(光绪)殡天,穆宗承继子溥仪继皇帝位。尊封圣母皇太后为圣祖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二十二日,圣祖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崩。25日晋尊祺贵妃为祺皇贵太妃。二十六日,恭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宣统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祺皇贵太妃佟佳氏薨。五月冊谥:端恪皇贵妃。
幸抑或不幸咸丰朝的历史悖论
清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六十九岁的宣宗成皇帝,匆匆召见满汉王大臣,宣布硃谕,立皇四子为太子,封皇六子为亲王,随即驾崩。W不过一个时辰,刚成储君的四阿哥,就继位皇帝,可谓运气好极。
然而时年二十、于次年改元咸丰的满清七世皇帝,甫登极便厄运连连。首先是外患,沙俄已在北疆侵吞了帝国发祥地满洲的大片领土,不久英法又于南疆开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次是内战,原先已在南国处处冒烟的民众造反,迅即燃成太平天国起义的燎原大火,不久便建都天京,得捻军支持而与满清中分“天下”。更不幸的,是英法联军于咸丰十年(1860)攻占北京,迫使他在满清入主北京二百十六年后首创帝国首都沦陷的历史纪录,而且于次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1日)病死热河,虚龄仅三十一岁。
庙号文宗而谥称显皇帝的咸丰帝,虽是满洲皇室的纨绔子弟,却因争夺皇储而颇具教养。当他如愿登上大宝,起初也想有所作为。例如即位初期,面对谏臣奏章,都表示有听德,并且很快惩办父皇宠信的佞臣穆彰阿、耆英,又起用林则徐,以示有意“维新”。哪知天不我佑,外患内乱不绝。他和他的亲信,都十分迷信中世纪的传统数术。两汉的《周易》纬书,不是说每个新朝都必遭“百六阳九”的厄运吗?就是说,每个新王朝,每逢建国一百零六年,必遭大旱或类似厄运九次,而据相传为箕子所作的《周易》“明夷”卦的传统解释,又说其卦(离下坤上)表征“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既然咸丰帝实际在位十一年半,却屡遭患难,那么民国初年的《清史稿》作者,以下描述应说颇近历史实相:“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
然而《清史稿》文宗纪的作者,接着“评价”这个皇帝,说他在倒霉的处境中,“而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向使假年御宇,安有后来之伏患哉!”
末二语很有趣,意谓假如咸丰帝不是年方而立就死去,假如他的个人专制能延续,那么“后来之伏患”即慈禧太后三度垂帘听政,便不可能出现,大清帝国说不定将绵历百世。
历史从来拒绝假设。事实是咸丰帝的“庙算”,不仅着着失灵,连他本人也化作流浪不归的亡命徒。他除了众多妃嫔,还有从民间私纳的曹寡妇之类,却只同一个宫女那拉氏生有一子。因而他根本不可能远承高祖雍正帝秘密建储的传统,如其父道光帝那样,有立储的选择余地。当然他还有一个选择,即如北国鲜卑族先辈传统,立子杀母,并借口沿袭汉武帝晚年立少子而杀其母的先例。相传咸丰帝在热河临死之际,曾密授皇后一道硃谕,谓如发现那拉氏恃子为帝而骄纵不法,便可将她处死,这证明咸丰帝是熟悉汉魏传统的,但更反证这个皇帝无能。明知满清早有“母以子贵”的太后专政传统,却不敢冒犯独子生母,而将死后预防大权旁落的希望,寄托给无子又仁柔的皇后,岂非恰给遗妾僭权开路吗?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半,正是大清帝国的生死关头。但看个人,这个皇帝应属亡国之君。然而帝国竟没灭亡。首都沦陷而王朝犹存,江山仅存半壁而帝国名义仍在,君主死于流亡而其子仍能复辟,诸如此类的悖论,怎样给出合乎历史实相的解释,至少既有的历史教科书,说法虽多,却都难以令读者信服。
悖论已属于历史,当然不能用逻辑代替历史。历史真相如何呢?
虫鉴之《重生之我是慈禧》3/3
w虫鉴之《重生之我是慈禧》3/3
更新时间2014-1-912:06:58字数: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