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好地主 > 分节阅读 812

分节阅读 81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院中枢制也有些宰辅太多,事权太散。”李超这个时候却并没有马上同意马周的提议。

马周是打算直接用原来东宫那套机构,但李超有自己的另外考虑。

“老师有什么更好的提议吗?”承乾问。

“臣提议设立一个内阁!”

“内阁?”

“这个内阁,就如同是过去的政事堂,以及后来的中书门下,或者是如今朝廷的三院御前会议。内阁有一名首相,还有一名次相,再设立五到七名辅相。”李超缓缓道来。

各种机构的设立和废除、改变、调整,都是有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就如李世民十几年来,让朝廷的中枢决策机构不断变化一样,他是为的平衡,以及握权。

而李超现在提议设立另外的一套中枢,设立内阁,当然也是为了长远打算。

要君主立宪,削弱皇权是必然,但相权其实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也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对于相权,也是要适当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确实觉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复杂了。二十七个宰相,每次开大会一样。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诸寺等机构依然保留,但最终决策机构为内阁,首相总领内阁以及诸府坊,次相与辅相们辅佐。”

这相当于把三院并到了一起,宰辅人数大减。

翰林院和枢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学士和枢密使不再是宰相。

内阁拟票,翰林院批红。不过翰林院学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书,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虽然权责也还有,但已经不过原来可以草诏和参议军机大事的翰林学士可比了。

特别设立这个翰林批红,也是考虑到太子年青,就算不年轻,他也未必一个人能处理的了所有政事,毕竟内阁有七八个宰相。哪怕奏章都经过内阁给出建议,皇帝一个个看也忙不过来。

有一群翰林学士做为助手,帮助处理,给予建议以及按皇帝意见给出批阅结果,这也大有帮助。

至于翰林学士有了批红之权,以后会不会专权,这个难说。没有哪个制度是完美的,但内外相衡,也是必须的。

至于枢密院,不再为宰相,为内阁统领之下。专门负责的是军事方面,枢密院握调兵权,兵部握统兵权,而太子拥有发兵权和选将权。

“请老师出任内阁首相!”承乾起身向李超拜首。

马周和杨师道等人,也觉得李超的这个内阁制听起来,比如今朝廷的三院要好些。表面看,内阁制好像就是过去中书门下制,但细思又不同,毕竟内阁的票拟虽然重要,但皇帝还有一票否决权,对于内阁宰相们处理意见不同的,可以退回内阁重拟,或者直接批红给出不同决定。

这个首相,除了李超,自然没有其它人更适合。

李超推辞了几下,便也顺理成章的接下来了。

于是乎,李超现在就是太师、内阁首相、赵王。

“殿下,太师。”马周提出了一个意见,“我认为既然设立内阁之后,就没必须再保留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可以直接由内阁统领诸部、寺、监、台。”

杨师道则同意不再设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但认为御史台不应当纳入内阁之下。

“御史台为言官谏臣,是监督百官百官,应当在内阁统领之外。”

李超觉得这个说法不错,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臣也赞成杨公之议。”

马周也不反对。

于是内阁统领了几乎中央各部寺监,而御史台和大理寺这两个司法机构被置于外面。

“孤授马周为太子太师、内阁次相。”

“授杨师道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授褚亮为太子少师、翰林院承旨学士。”

设立内阁,罢去詹事府左右春坊,机构职能全面调整。

也不叫东宫了,改称监国朝廷。

承乾是监国太子,李超是监国内阁首相,马周是次相。

枢密院的枢密使,授给的是去南洋的张仲坚。

“殿下,取消左右春坊之后,虽有御史台监督百官,但臣以为,封驳审核之权,现在却还空缺着。”新任翰林承旨学士说道。

过去的三省制,其实职责分明,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现在的内阁,相当于决策和执行一体,若是再把审核封驳的权也给他们,那就不合理了。而御史台,是监督百官,与审核封驳其实是两回事。

李超微微一笑。

正好,杨师道不提,他也要提这事的。

“殿下,臣以也为,审核封驳非常重要,臣以为可以将此权交给议会。”

过去,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也就是说,现在内阁是一个决策中枢,下面的各个部寺监是执行机构。

内阁做出的决策,皇帝有权否决,并让修改或者皇帝直接提出另外意见。

但是,在原来的三省制里,门下省其实比皇帝拥有更高的否决权。所有的中枢决策,以及皇帝的诏令旨意,最终都要送到门下省,经过他们的审核,若是他们反对,则可以封回诏令。

退回去后,就必须修改,或者放弃。要不然,没有门下省的签名,根本就不拥有合法性。皇帝的旨意也是一样,门下不签名,那就是中旨,官员们有权不执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