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54
出阁,赐府第,开府置宫,拥有自己的依仗、护卫。
如长孙无忌这样老辣的人,就一眼看出李超的这封奏章,表面上是以提前为太子行冠礼为主,但实际上真正的用意却还是的面的这个皇子出阁之国制度。
承乾是他外甥,李泰李治也是他亲外甥,李恪那些就算不上他外甥了。但就算同是亲外甥,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在他的眼里也是地位不同的。
长孙无忌当然是全力支持太子的,他没有理由却支持另外两个外甥。
李超的这道奏章,保证的是太子的利益,与长孙无忌和长孙家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陛下,臣完全赞成太师的这封奏折,太子需要提前加冠礼,皇太子出阁之国也应当定下一套制度。”
宰辅们打头阵支持,其它大臣也没理由反对啊。虽然提出这道奏章的人是李超,一个让大家心里羡慕妒忌恨的家伙,但朝堂上,还是一致赞同。
行冠礼之前,加冠的皇太子需要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行冠礼之时,从臣诣奏告天地、祖宗。
因此,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必须得先由太史局选好吉日,太常寺参考旧礼,官吏置办冠礼需要的相关仪物,最后在贞观殿举行太子加冠礼。
这仅比册封太子、太子大婚的礼仪稍小点,冠礼当天,文武百官还要按上朝的次序站立,观礼。
一般情况下,太常卿掌冠,以三师三公赞冠。
然后皇子依古礼,三进:一进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加冠后还要宣读皇帝诏书,诏书里皇帝要赐予表字。
皇太子的冠礼会非常隆重,既然已经决定提前为皇太子加冠,那么这些事情就得开始动作起来。
选吉日,做好各种准备。
太史局、太常寺等都会很忙碌,此外礼部也一样要协助。
连皇帝,也得先为太子想好一个表字。
李超官居一品,位为太师,因此赞冠的任务就交给了李超。
掌冠、赞冠各一人,太常卿掌冠,负责端帽子,李超负责赞冠。
赞冠,就是在冠礼上为之赞唱司仪。
太史局,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后来也称为司天台、天文院、钦天监等名。总之,在大唐,只有太史局才可以观看天象,推算占卜这些,其它私人搞这些,就是违法。
太史令回来后,把任务交待下去,马上选一个黄道吉日。
“李丞,三天之日把吉日选好。”太史令对手下的年轻官员太史丞李淳风道。
李淳风今年二十五岁,曾经得刘文静推荐入李世民麾下,在秦王府做过记室参军,因对天文历书方面很有天赋,被李世民调入太史局任职。
“无需三天,我已经推算到明年正月初八,就是一个黄道吉日,三年之内,都没有比这个日子更好的吉日了。”李淳风笑着说道。
推荐本书,一个小护士写的!
第1155章贞观八年
贞观八年。
华夏安定,四夷宾服,五谷丰登。
贞观殿里,数名大臣出列,齐声奏道,“臣等请求陛下封禅!”
李世民面带微笑,“怎么提起封禅之事来了?”他虽似一脸意外,可却很高兴。
长孙无忌道,“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封禅的时候了,时不可失,天不可违,现在封禅,正是时候。”
李世民坐在御椅上,身子轻微的扭动着,十分愉快。
封禅,这也算是帝王的盛事。
不过还没等他说话,魏征却从一边站了出来。
“臣以为不可!”
这一声不可,连殿中坐在那打着瞌睡的李超都不由的抬头看了他一眼。如今魏征,似乎在朝堂上反对派、少数党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
李世民本来高兴的脸上,阴沉了一些。
“魏征,你认为朕不可封禅,是因为朕功不够高,德不够厚吗?”
“陛下,大臣们都以为封禅是帝王盛事,臣不这样看。如果天下平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有什么不圆满的吗?以前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来的人难道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而且,扫地为封,祭天为禅,又何必登上泰山之巅,去显示陛下的诚敬呢?”
长孙无忌举起笏板,立即反驳魏征。
“封禅虽是陛下亲自去泰山,但表示的却是君王的功绩,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是因为治政天下的结果,不是这样吗?”
房玄龄也站了出来,“陛下当然功高德厚,而且华夏安定,四夷牢服,五谷丰收,符瑞已至啊。”
李世民也望着魏征,“朕为什么不能封禅呢?”
魏征却不是那种轻易妥协的人,他一举笏,“陛下,虽然有房相说的这些,但是我们毕竟承受的是隋末大乱之后,仓廪还有些空虚,天下人丁户也还没恢复,而封禅,必然是车驾东巡,千骑万乘,沿余的供应,朝廷的花费,都不是容易承担的啊。”
“再说,陛下要封禅,那么一定是万国都集中而来,远夷君长,都要随从。现在从伊、洛到达海边的岱岳,中途遥远。而且人家来了,总要赏赐吧,赏赐的再多,也未必能让他们满意。这样做一次封禅,就是不收税赋,也抵偿不了百姓的劳苦。与其崇尚封禅的虚名,而得到实际的害处,陛下为什么一定要封禅呢?”
大殿里,对于魏征这个唱反调的宰相都不太满意。
李世民也是内心憋火。
他在位已经八年,大唐在他手里,已经蒸蒸日上,得益于新政的全面推行,如今是国家富裕,百姓安康,大唐前所未有的强盛,可是这个魏征,却还总是唱反调。
“太师,你来说说,朕应不应当封禅泰山?”
李世民把目光望向御阶下的太师李超。
自武德四年安定岭南回京之后,三年来李超没再离京一步,这三年来李超只挂着太师之衔,并没有担任其它实职。
李世民甚至特许李超不用参加常朝,只每月朔望朝会参加,偶尔也会请李超到御前参加会议。多数时间,李超都在赵王府里。
三年,李超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由他捐资牵头,建立了京师大学堂。
与拥有八千多学生的国子监不同,京师大学堂比较杂。京师大堂里有医学院,还有建筑学校、矿产学院、交通学院、水利学院、会计学院甚至还有纺织学院、钢铁学院、农业畜牧学院等等,拥有数十个学院,这是一所专业院校,培养的是各种专业人才。
三年时间,这所京师大学堂,如今已经拥有了一万多名学生,比起国子监的八千学员还多。
每年京师大学堂的招生考试,都不亚于科举考试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