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好地主 > 分节阅读 746

分节阅读 746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千文钱我也不出了,另外你刚才答应我的那几包赠品也不能少。”李超好整以暇。

掌柜的幽怨的目光盯着李超好一会,最后才一咬牙。

“好,一千八,加三包红糖。”

李超笑着递过两张千文大钞,“找钱吧!”

掌柜的一脸杀气的扭头回了柜台后,给李超找了两张百文的宝钞,然后几乎是送瘟神一样的把李超他们给亲自送出了店铺。

承乾对着李超竖起大拇指。

“老师真是厉害,谈了半天,终于省了三千七百钱!”

李超拍了拍他的肩膀。

“太子啊,可别小看这三千七百钱。一千八百钱的东西,你们价也不讲,让人给开出了五千五。而我呢,一会功夫,就减了三分之二。三分之二啊,你知道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这跟几贯还是几百钱没关系,而是没当冤大头。这些糖就值这个价,不能一千八的东西,却花五千五。那样的话,店家并不会赞叹你豪爽,只会心里骂你傻。”

承乾苦笑。

李超却得意的大笑。

继续逛街。

他们进了一家果糖店,有卖椰子糖,也有榴莲糖等,这些糖也是以白砂糖加水果,还有盐、麦芽糖等加工而成。

这些糖还是李记的糖厂批发而来的。

李超对于价格就更清楚了。

不过这次他没亲自出马,而是让红线、太子他们自己去讲价。几个人觉得挺新鲜,还真的跟老板唇枪舌剑,讲的不亦乐乎。

最后,价格谈成,比李超预期的还是高了不少,但也算是不错的开头了。

承乾很兴奋。

出门,下一家,继续。

等一番采购下来,他们已经买了各式各样的糖无数了。

准备找家茶楼喝杯茶休息一下,却又看到了那个老乞丐,正站在茶楼前讨钱。

茶楼的伙计却没给钱,而是喝斥驱赶他离开。

李超走上前去,他对身边的随从道,“问下他的情况。”

这样年纪的人,多数都不会官话的。

随从会土著话,过去跟老乞丐谈了会,然后回来。

“这人原来是个渔民,采珠为主,偶尔也打打渔。不过如今年纪大了,腿不好,下了不海。又干不了其它的力气活,于是只能沦为乞讨为生。”随从禀报道。

“如他这种,官府就没有点补助什么的?”李超问。

李超记得,李家在交州的那些产业,每年都会捐出一笔钱来,就是专门给那些孤寡残疾的,给他们定期送些钱粮,替他们修补下房屋等。

这也算是增加声望的事情。

这个老丐的情况,应当也是能享受到这一帮助的。

“他说他确实有拿到帮扶补助,不过他的儿子考中秀才了,在城里读书,开销很大,他只好出来乞讨要钱。”

李超惊讶,想不到这个老丐的儿子居然还考中了秀才,而他儿子考中秀才之后,居然还要他来乞讨要钱?

“他这儿子也太不孝了,是怎么考上秀才的?”承乾气恼的道,“老人家,带我们找你儿子去,我们一定给你作主。”

老丐听了翻译的话,却连忙摇手,“别,千万别,不能让我儿知道我在讨钱。如果知道了,他在学校里就没有脸面了,不能去找他的,我来讨钱,我儿也从来不知道,我都是偷偷瞒着他的。”

这些,却是李超和承乾他们始料不及的。

第1143章铁杆庄稼

桂花黑糖、椰子糖、榴莲糖、绿豆糕、牛角梳、木雕,逛了半天街,回来的时候随从们手里都拎满了各式各样的交州土产。

虽然走的脚都有些酸,可红线、四娘两个还是非常兴奋的,到了家,还忙着商量这些礼物带回去后怎么分配。

李超倒是一直还想着那个老丐的事情。

杨师道过府来商议回京朝集的事情,身为地方封疆大吏,他本来应当在十月就进京的。不过这边事务多,且又还要等着随李超和太子一起回京,便一直没动身。

“扶南、真腊那边我们都派人去传了话,两边使者也来见过我,我转达了赵王的意思,他们表示会立即派人回去禀报,稍后给我们回复。”

“嗯。”李超点了下头,对于扶南、真腊、林邑三国的态度,他已经定下了调子。大唐要趁机插手,先灭林邑。

“对了,交州这边对于今年新考出来的秀才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听李超说到这个,还有些不太好意思。广南道也算是大唐二十余道中的一道,可大唐今年开新式科举,天下录取了五万秀才,广南道却只录取了一百个秀才。

就是这一百秀才,还算是对广南的照顾了,要不然,若真全按着成绩来录,估计一百秀才还录不到呢。

一道只录了一百秀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广南的文教不兴啊,这也算是他为政地方的一个失职了。

可说起来,杨师道也有些无奈。

大唐科举考试制度,是有学籍的。也就是只有广南籍的读书人,才能参与广南道的科举考试。都是按着户籍确定学籍,广南的只能在广南考,而交州的只能在交州考,宋平县的就只能在宋平县考。

这一个制度,使得科举考试的时候,广南的许多读书人都跑回原籍考试去了。而这些人,却又占据了广南汉人士子中的多数。

许多在广南经商啊,办庄园的地主、商人们,他们的籍贯依然还在原籍。虽然纳税的时候,朝廷按他们在这里的产业,照样征税。但科举就不行了,他们必须回原籍考试。

“今年考中的那些秀才,官府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抚着胡须,不知李超为何这样问。

“按朝廷的规定,录取的秀才,要在县学中进修学习,只有拿到足够的学分才有资格参加州试的科试,科试中取后,才能参加州试正式考试。”

李超点头,这些他是知道的,甚至这些还是他为朝廷设计的科举改革新制度。

所谓的进修学习,就是指考中了秀才之后,必须的一个条件。

毕竟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吏,大唐对于县试的参考条件还是放的比较宽松的,年满十四岁,身家清白的良民,就可以参加县试。

这个身家清白的要求比过去也降低了许多,过去的身家清白讲的是三代无犯罪记录,而且过去工、商子弟是没资格考试的,更别说那些贱籍之人了。

而如今放宽了条件,只要父兄无犯罪记录,本身是良民,就算是工商之子也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只不过加了一个年龄限制,十四岁。

当初加这个年龄限制,也是考虑到虽会有天才,但年纪太少肯定是当不了官做不了吏,人生阅历这些也不足的。因此十四岁就是最低参加科举的年纪,这样真要有天才,那么县试道试会试一路过关高中,三年一期,也就十六岁了。

十六岁如果再国子监里进修一年,十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