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好地主 > 分节阅读 565

分节阅读 565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王子不要急着答应,你可以多考虑考虑的。”

“这事不用考虑,我现在就能答应李相。”

“那你可想明白想清楚了?你收青鸾为义女,那么青鸾也就成了你苏毗国的王女了!”李不急不缓的说道。

他让青鸾认孙波为义父,可不会无缘无故。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都是有缘由的。

孙波是苏毗国唯一的王室成员了,这个老头在外流亡多年,生了好些个儿子,结果却神奇的没有生过女儿。

而偏偏苏毗是个母系社会,女人执政。

当年的大小女王内乱,女王和王女都死光了,就一个孙波跑到突厥。

现在李记青鸾做孙波的女儿,用意非常明显。

青鸾成了孙波的女儿,也就成了苏毗的王女了。

“我明白相国的意思,只要相国能且我苏毗复国,复国之后,孙波将尊奉青鸾为女王。”

对于这样的回答,李非常的满意。

嗯,青鸾现在是东女国的小女王,又将成为苏毗国的王女,一旦苏毗复国,到时东女国可以和女国合并,那时青鸾就是女儿国的女王,他们的女儿灵儿,将来也就是这个女儿国的小女王了。

“好,既然如此,那我们现在可以好好谋划一下,如何为苏毗复国了!”

第848章杀鸡用牛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联席会议上,李又是地图,又是沙盘,还用上了图片配文字说明,花了好大一番口舌功夫,把吐蕃的扩张以及矛盾讲明白。?

“陛下,诸位相国,吐蕃正在迅崛起,如果我们不加以遏制,那么下一步,吐蕃肯定要把平高原地区,把象雄等地征服。等他们统一整个高原,那下一步,就必然要出兵入侵东女国和吐谷浑了。”

李手指着地图,“这两年,东女等国内附,吐谷浑称服,大唐帝国的西南边疆安稳,让朝廷得以腾出不少力量来全力防御北方突厥。如果这个时候西南乱起,到时打成一锅粥,那就非常不符合大唐的利益了。”

“最可怕者,还在于吐蕃如果击败吐谷浑、东女等国后,那其实力,到时就堪称一个突厥出现在我们的西南后方。那时突厥在北,吐蕃在南,高句丽在东,陛下,我们就三面皆强敌环伺,必须数面对敌啊。”

李说的口干舌燥,坚决主张防范于未然,要及早干预西南地区的局势。不能任由吐蕃展壮大,李的干预策略都想好了,利用吐蕃新旧贵族的矛盾,挑动旧贵族叛乱,最好是直接找几个顶尖的刺客去杀了朗日论赞。

然后嫁祸给旧贵族,迫使旧贵族们举兵造反。这个时候,再护送苏毗王子孙波返回苏毗旧地,秘密联络苏毗的国人,让他们造反,脱离吐蕃。大唐再适时的联络下被吐蕃征服的以及还没征服的那些周边部族,总之,火多放几把,烧的越旺越好。

颠覆他国政权,把西南搞乱,让新生的吐蕃分裂。

另外,还要做两手准备,一面谋划吐蕃内乱,一面则让吐蕃和吐谷浑开战。让他们消耗,让他们两败俱伤,总之,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两个实力强大的邻居?

所谓上兵伐谋。

大唐用计不用兵,先让他们内乱,最后还有东女等附属国的兵马做为后手,不到万不得已,大唐并不需要亲自加入战急。

李说的这些,是老成谋国的话。

只不过,理解他的人并不多。

副枢密使殷开山是太原起义元老,又是李世民的心腹旧部,这次朝廷改革兵制,设立枢密院,殷峤殷开山便升任了副枢密使。

这个位置,可是军方第二了,五军大都督,还在枢密使和副枢密使的下面呢。

这位副枢密使跟李的关系其实不错,当初在征刘黑闼的时候,殷开山算是副帅,军旅之中患上重病,还是李的灵丹妙药治了别的大夫都束手无策的病。历史上殷开山也确实死于那次军中,现在他却还活的好好的。

不过一码归一码,殷开山很感谢李的救命之恩,两家关系也向来不错。但今天在这个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两府联合会议上,他却并不感冒李的这个复杂的计划。

一个吐蕃而已,用的着这么周折吗?

“我看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既然这个吐蕃威胁了东女等部,那我大唐就有出兵讨伐的正当理由。陛下,朝廷可以直接下一道诏书给东女诸国,再派使者去吐谷浑,让其兵助讨。”

在殷开山的计划里,事情可以很简单。

朝廷先找到理由,然后下旨讨伐吐蕃,然后选个将军,带支部队过去,至少兵马数量多少其实不重要,一万也行,三五千也好。关键是要这个师出之名。

有了出师之名,再有了旗号,将领士兵。

然后就可以让东女等国出兵了,再让吐谷浑也出兵。

其实这场讨伐,就是以这些西南诸部的兵马为主,却由唐军来统领,联合征讨吐蕃。

听起来,似乎确实没毛病啊。有什么毛病,大唐要打一个敢侵犯大唐疆土的小邦,还需要什么啊?

这样就足够了。

在殷开山看来,以夷制夷,这样不是更直接点。

大唐指挥着这些番兵打吐蕃,肯定能赢。万一输了,也没关系啊,死的反正是其它番人。

被殷开山这么一打岔,李觉得说不下去了。

他辛苦谋划了好多天的计划,殷开山却有更简单粗暴的。

虽然李看不起殷开山这个计划,但简单直接啊,而且成本也并不高。可李也不能说人家殷开山的计划就不行,李世民就觉得挺好的,管他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啊,这话不是你李经常说的吗。

不过最后李世民还是给李留了几分面子的。

两个计划一起采纳。

刺杀吐蕃赞普朗日论赞的事情,交由李,由他去选派刺客。护送苏毗王子回国联络苏毗旧部的事情,也交他负责。

另一方面,朝廷直接选派一位大将,亲赴西南,征调东女等国兵马,并联合吐谷浑的兵马,一起讨伐对大唐不敬的吐蕃。

李想说,其实大唐不需要做这个带头人,就在后面静静的看着他们交战不好吗?可李世民却不这么认为,既然是讨伐不臣,那当然得大唐亲自统兵出征,至于东女国、白狼国、吐谷浑国,这些只能是附属协同出兵。

于是乎,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枢密院这边列席的一众大将军们开始在争夺统兵机会。

和吐谷浑议和了,和突厥议和了,高句丽也一直没敢来撩拨大唐,大唐也没机会去理会他,贞观二年伊始,天下出奇的太平,边境也出奇的安稳。

而随着新军制的推行,越是高级的将军们,越是闲的没卵事。他们除了偶尔去讲武堂吹吹牛逼,吹嘘下自己的当年勇武,战场无敌什么的,也真没什么事了。

多数时间,他们在家里操练自己家的马球队,现在也就这么点爱好了。长安的马球联盟,已经转到了襄阳,大家没事干,就开始买好马,招好球手,经营自己家的马球队,跟其它权贵豪门家的球队争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