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53
“父皇,这些士人中不乏大才,他们更应当为朝廷所选拔录用,为朝廷效力啊。我们的科举考试,说实话,与李家的一比,真的是相差太大了。儿臣建议,朝廷也改革科举方法,由过去的一年一考,改为三年一考,也实行糊名制等。另外,把那些科目改一下,那些专科另设时间考试,而进士科单独出来,就和李家的考试一样,提高考试难度,但那些优秀者,也要录取更多。一科只取几人几十人太少了,至少要取百人甚至更多,这样朝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补充。”
太子一席话,说的李世民很欣慰,太子已经能看的这么远了。
不过这个事情,李世民不打算马上就回答太子。
科举设立之初,本意是取士。但大唐是由那些新旧贵族还有士族们支持才建立起来的,朝中上下,关陇门阀,军功新贵,还有关东士族等,这些都是朝廷中最主要的力量,他也在选用寒门和普通小地主出身的士人官吏,但他们的实力还太弱。
朝廷科举选士不多,就是因为现在朝廷的这些勋贵官僚们,并不愿意看到科举取士太多。他们的家族子弟可以门荫入仕,那为什么还要去考科举?限制科举取士,他们的权益才更有保障。
不是李世民看不到现在科举的问题,也不是他不想改,而是牵一而动全身。
科举改制,对于寒门和小士族,这是他们入仕,是他们进入政治的一个金光大道。但对于大士族来说,这只是可有可无。
而对于那些老门阀和军功新贵来说,则是坚持反对。他们都是凭军功凭门荫的,练武打仗就好了,反正当武官也能转文官。可一旦以后科举取士多了,那他们的子弟难道以后也得要拿起书本改学文,跟那些泥腿子们争科举名额?
李当过科举主考官,可他却不把他在家里弄的这套弄到朝廷科举中来,自然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这一切的,李不想跟满朝的勋贵和官僚还有那些士族做对,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让李世民不太高兴的是,李不厚道。
他不在朝廷推行这套,却在自己家里搞起来了,还搞的这么彻底,不问出身,只论才取士。
朝廷做不到的事情,李毫无顾忌的先做了。
看着李一下子录取百名优秀士人,李世民真的有点妒忌。
“太子,欲而不达,有的时候,并不是好的目的就有好的结果,还得有好的手段。科举改制这件事情,还得需要些时间,现在条件还不足!”8
第830章御驾亲临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求推荐票,有没有打赏一两块的,上架半年了,那个勋章还没凑齐。。。
“李超现在干嘛呢?他还没有答应出任尚书令吗?”李世民有些无奈的问旁边的王太监。这个李三,给自己家里招兵买马的倒是挺积极,一下子招纳了一百多个优秀读书人,都是朝廷科举进士级别的啊。
想想就心痛,那些人,本应当都入他的彀中才对的,现在却全跑李家去了。还有李家前后已经招募齐了三千户百姓,其中多数是工匠之家。三千户啊,一家平均五到六口,这是一万多人口啊。
李超拿走了他六百里封地,现在仅赵国公领就又挖走了朝廷一万多人口,可他还不能反对。毕竟分封,那也是他的首肯的。
“回陛下,李相正在府上招待客人。”
“萧相陈相二位吗?”
王太监小声道,“不止是二位,朝中十一位宰相,除了长孙相国和高相两位,其余八相都在李相府上做客。”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去了?”
“还有。。。”
“还有什么?”
“朝中南衙十二大将军,有九位也在李相府上做客,北衙四位大将军,也有两位在李相府上做客。六部尚书,都到李相府上做客了,还有九卿,有六个........”
今天除夕,去李家拜访的文武官员络绎不绝,一般官吏甚至是勋贵,还见不到李相。今天能得李相亲自接待的,不是宰相就是尚书,要么就是侍郎和九卿,或者是大将军,最起码也得是个实封诸侯的国公。
李世民听的眼睛直抽抽。
若不是他对李超够了解,而且今天也确实让萧瑀陈叔达他们去劝说下李超,不然,就以现在李超在府中招待的这些官员,李世民都能定李超一个勾结串联朝中重臣,图谋不轨了。
不过转念一想。
李超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要做这么容易犯忌讳的事情呢,难道,李超故意的?这个家伙,上次不经请求他,就直接在楼烦关诱杀六万八千突厥俘虏。现在又在府上,公然这么高调的宴请这么多朝中重臣。
他这莫非想让自己一气之下,不让他当尚书令了?
这个李三,肯定还是想摞挑子,还想着去他的赵国公领。李世民现在真有一种把李超的领地没收的冲动。
你想要摞挑子,朕绝不如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