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5
办法,但又有不同。
主要区别还是明朝是以长城防御为主,而李超是要搞堡垒集群,点状纵深防御。但从防御层面上来说,其实目标都是一样,都是草原。
受限于气候地理原因,大唐前期还是以防御突厥南下为主,中后期也许能够防御反击,但就算能击败突厥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草原给占领,那不现实。
因此李超还是主张搞堡垒链,一条条链条困住阴山南北,重点还是保持对阴山南的控制力。
现在有内外三关,朔方和陇右河西也都在建设这样的边关堡垒群。
如山西方面,内外三关,都是以太原为核心的防御纵深体系,但代北的大同盆地以及更北的地方,还是控制真空,因此以后那里会以云州大同和朔州马邑为核心,建立一个大同盆地的代北防御集群。
在河北,要建立以幽州为核心的集群,包括山海关、居庸关和燕北关城等。
宁夏、甘肃、延绥、、河套、辽东等以后也应当是这样。
和高粱面的关键是要用热水。
府中后院厨房里,李超换下了铠甲,穿上了一套稍宽松些的袍子,坐在灶前生火。锅里烧着水,李秀宁提来一小袋高粱面。
高粱面没有面粉白,带着些暗黄色。
水烧开,李秀宁拿碗盛面,李超等他舀完面,便也拿那个碗倒水。李秀宁舀了多少面,他就加了多少水,这是一比一的比例。
李秀宁拿着筷子把加水的面粉搅开,弄成没有干粉的面疙瘩。
刚搅开的面团还有些烫手,李秀宁直接去揉,李超连忙伸手捉住。
“这面有些烫手呢,刚用开水搅的。”
“没事,我的手可不娇嫩。”李秀宁说着,然后直接拿手抓起面疙瘩,把面疙瘩拿着手里,五指并拢不断向中心用力,很快手里的面团,就成了表面光滑细腻的面团。
这倒是让李超很惊讶,想不到平阳名门出身,居然还有如此和面本领,不过想想她还是个巾帼女将,李超倒又不意外了。
“我检查过关城中的粮仓,存粮还不少,足够吃到明年夏粮入库。李靖将军镇守河东,十分有方呢。短短时间,修起如此坚固关城,还存积了这么多粮食,又收入代北,还打的突厥人那么狼狈。”
河北大灾,代北却还有军粮,固然与这两年北方用兵减少有关,但也确实是李靖的本事。他几次用兵,出动的兵都不多,每次都用时不长,却收获极丰。从北方获得大量的牛羊等,李靖把这些牲畜都带了回来,然后加工成了肉干肉松等,这大大丰富了河东的军粮储备。
若非如此,这次的大灾后,代北哪里还用的起兵。
“如楼烦这样的重要军镇堡垒,按我和朝廷的计划,里面是要随时有可供十万兵马的三到五年之粮的,这样就能保证这个河东的战略支撑点的稳固。哪怕突厥人来了,只要撤入关城中,凭这样的一座险关,加上足够的存粮,要能跟突厥人打上一两年的防守战。”
现在楼烦关的城防和储粮、军备等,都还只是一般。
尤其是几座重要的要塞之间,还缺乏周边的防御纵深支持,烽墩、驿站、兵站、道路这些还不够完善,现在还无法做到相互迅速支援支撑。
李超知道李靖的想法,一直进攻就好,不需要防守,因为他们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但李超考虑的要稍微保守一些,毕竟这种全攻的打法太危险。
这就好比足球,进攻足球固然精彩好看,但也更容易出问题,相反,保守一点的守势足球,虽然可能看的没那么过瘾,但更稳。
要进攻,得先守的住,先做到无懈可击,然后防守反击,能攻能守,方是王道。
有了这些堡垒要塞,这些防御,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团醒了小半个时辰后,就可以搓面条鱼了。撑面条鱼的手法很重要,得依靠后掌来控制力度,这样才能把高梁面条搓的细长而又不开裂,更不会搓断。
李超从醒好的面团上揪下指甲盖大小的一块面块,然后放在案板上发力揉搓,一块面剂子很快搓成一端粗一端细的面鱼。
做好的鱼鱼不是直接煮,而是蒸。
“我再来调点酸辣蒜泥汁,一会我们凉拌着吃。”李超看着案板上一条条小鱼成形,笑着提议。
“听你的。”
剥蒜皮捣蒜,准备茱萸酱·······
等李超的酸辣蒜泥汁好了,李秀宁的鱼鱼也蒸好了。
“报!”
“禀报相国,尉迟将军派人回报,发现突厥大军,正向楼烦关而来。”
李超手上筷子夹着一条鱼儿,往蒜泥汁里一沾,放入口中尝了尝,“火候刚好,鱼可以吃了!”
第770章那全都是军功
尉迟恭站在山头,手里拿着望远镜正盯着北口。
虽然离的很远,可不得不说,这小东西真的跟千里镜一样的神奇,隔着那么的远,居然能把那北口的突厥人看的如此的清晰,他甚至看到一个突厥人嘴唇的胡子上还沾着一块羊肉。
这个肮脏的突厥狼崽子。
这个宝贝是儿子宝琳孝敬他的,说是叫望远镜,但尉迟恭更喜欢称这玩意叫千里眼,有时也称鹰眼。
这东西可不就跟鹰眼一样,哪怕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将,拿着这玩意,也能目光犀利无比啊。他离的这么远,看着北口的突厥人,就跟在他们身边一样。可那些突厥人虽然也早警惕的派出了斥候在附近搜索,但根本料不到他会站在这处山头上,隔着这么远就把他们的一举一动瞧的清清楚楚了。
可惜这个千里镜的制作手艺,尉迟家没有。李超跟平阳长公主还有长孙皇后家等几家,一起入股建了家作坊。东西是好东西,那个明亮的小镜片,都是用水晶磨制的,每一片都很珍贵,而且相当费功夫,产量极低。
生产出来的千里镜,还直接被皇帝宫廷和朝廷军方采购走了三分之二。皇帝拿这些千里镜来赏赐给有臣的将帅重臣,军方则给那些五品以上的将领配备这种宝贝。
作坊里自己只能留下三分之一,也多是被那些勋戚大臣们早早预定了。
没有点身份的人,有钱都买不到这东西。
据说在市场上,一支普通军官型单筒千里镜,已经被炒到了百贯高价,而一支镶金的豪华型,更是高达三百余贯,还有更价高的尊贵型,价格更高达六百余贯,听说还有限量珍藏型,更是贵达八百余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