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82
“赵四娘!”
李超对着花名册,念出上面第一个名字。赵四娘,李府内院大总管,七娘的干女儿,在李家地位特殊。既是内府管家,同时又算是半个主人。
赵四娘提着裙子进来,对着李超行了一礼。这个女子,如今已经不再回灞上赵家,专心留在了李府,而且也完全不再对李超有半点想法了。
李超把一张工钱单子递给四娘,做为内院的大总管,四娘的工钱很高,而且赏钱更丰。四娘笑着接过,然后提起笔,在签字本上写下自己清秀的名字。
看着她拿着单子转身出厅,去另一边领钱粮去了,李超还有些怔怔出神。
“想什么呢?”崔莺莺在一边笑着问丈夫。
“我在想,四娘在咱们府上,也是一家人了。总不能看着她一直单身一人吧,我想哪有适合的人,看能不能再给她介绍介绍。”
“这事得看四娘自己的意思吧,我也劝说过几次,她都说要留在府上,不要出去的。”
“总得再试试的,看着她孤身一人,我于心不忍。”
“要不你干脆收了她得了。”崔莺莺笑着说道,几年前她就说过好几次这样的话,只是当时她说那话时其实心里不太乐意的。但是现在,再次说出这话,不知为何,她却是真心实意的。
赵四娘在府里呆了几年,崔莺莺跟她也处出了感情,两人倒是情同姐妹。她也挺喜欢赵四娘的,有她做帮手,府里打点的很好。
“我说的是真的,你就收了她吧。”
第719章三李
到了年底,各地的朝集使也陆续抵达京城。连北方几道的宣抚使、大都督、都督、刺史等也都到了。
到京的朝集使们,惯例要拜访京中的宰相们。
李家的大门门槛,最近一段时间都快被这些封疆大吏们给踩烂了。
年三十,李靖李绩,这大唐帝国军界双璧、北方双雄,也联袂来访。沏上一壶好茶,闲聊几句之后,二人也开始提出了拜访的目的,他们想要李超支持他们明年的进攻突厥计划。
李靖个子很高,长的并不是那种虎背狼腰的魁梧大汉型,而是比较修长,穿着一身锦袍的他,实际年纪都五十五了,倒更像是一个老书生胜过一个边帅。与他的义兄虬髯客张仲坚相比,李靖看着老多了。
满脸的皱纹,胡子都有些花白。用李靖的话说,他以前在代北为将多年,后来戎马半生,四处转战,不免就老的快了点。
李靖也算是大器晚成,少年就成名,被舅舅大隋名将韩擒虎称为兵家奇才。十六岁,就当了长安县的功曹。但此后,却一直仕途不显,官职不高,当的是些兵部驾部员外郎这样的官职,直到四十余年,才出任马邑郡丞,算是与统兵沾上边。
真正让李靖开始军界扬名,还是在加入了李唐之后,他做为李孝恭的副手,在平定东南的一系列战事之中,大显身手,屡战屡胜,攻无不破。
而后,又得了李超的推荐,在新朝中被皇帝授为河东道大都督,两次联手李绩出击突厥,均取得骄人大胜。
越发的让大唐战神之名流传。
与李超李靖并称为大唐军界三神的兵神李绩,今年刚刚三十。正当而立之年,比李靖年轻了二十五岁的李绩,功绩地位却并不比李靖低,甚至在大唐的资历里,还要高上那么几分。李靖还未封爵之时,李绩就因为带着李密地盘兵马降唐,而父子俱封国公。
此后在河南河北的战场,虽然打了好几个败仗,还被俘过,可因为对大唐忠心耿耿,却是深得李唐信任,尤其是当时的局势下,这个手里有地盘有兵马的河南降将,十分重要,朝廷也不等闲对待。
只是因为在李世民夺嫡一事上,没有直接支持,这让他在新朝开始没能如李超等人那般得到信任。不过也多靠李超支持,才得以继续镇守一方。如今凭着实打实的功绩,也算是在新朝武将之中,站稳了自己一席之地。
今天战神和兵神跑来找军神,三神齐聚首,倒不是要来论个兵法讨论个战阵什么的。
两人一番寒喧过后,直入主题。不为别的,就是想劝说李超支持他们明年向突厥反击。二李一在河东一在河北,正是对抗突厥的最前沿。
如今突厥内乱,狗咬狗打了大半年,还没有分出胜负。上次二李越过长城,杀入阴山下,只抢了不少年羊人口,结果就被朝廷要求撤军。
撤回长城下后,干看了半年的戏,二李都有些不耐烦。
北方内乱,打的一踏糊涂,多好的机会啊。
他们也知道今年朝廷多事之秋,北方灾情严重。但正因此,越应当出兵突厥啊。趁着突厥内乱,狠狠的抢他娘的。
抢他们的牛,抢他们的羊,抢他们的骆驼,连他们的肉干都给抢光。
大唐在北方边境屯着十几万兵马呢,如果开战,起码总能以战养战,自给自足,不需要朝廷再费力供应吧?
要是不抢,明年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北方干旱,边境上屯田也难啊。只靠自己放牧,哪及的直接去抢呢。
关键还是现在好抢,要是难抢,他们也就不说这个话了。
李超不是兵部尚书,但李超是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是政事堂的宰相之一,还是太子太师,太子詹事,深得皇帝的倚重信任。
他们深知,今年才刚二十五岁的李超,这位年轻的不像话,看起来更像是个富家公子的年轻人,其实在帝国中枢,说话非常有影响力。
他们甚至明白,大唐这两年对外的策略,其实大多是出自李超之手。李超说打,皇帝考虑也会慎重考虑。李超若说不打,皇帝也会听取他的意见。就如上次朔方,李超说要打,皇帝最终便放权给他,大唐北方各道,都做好了准备开打。
结果李超临开战,又说不打,皇帝最终也取消了开打的命令。
李靖端着李家精致的白瓷杯,“这是邢窖产的白瓷?怎么这般薄透,白中透青,品质大好啊。”
李超笑道,“我从河北请的老窖匠,然后在江南西道的饶州新平县,在那里新建了窖烧瓷器,那里有上好的瓷土。我们的工匠吸引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了新的瓷器品种,就是这种青白瓷。”
瓷器可是外销利器,李超老早就打上瓷器的主意了。唐初,瓷器有两大窖,河北邢窖的白瓷,和江浙越窖的青瓷,各有所长,非常有名。但李超可是深知,景德镇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瓷都啊,景德镇的瓷器那才是外销最有名最大量的。
景德镇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的美称,曾经大量出口欧洲。
李超从河北的邢窖和浙江一带的余姚等地的越窖请了许多瓷器匠人,在江西饶州昌江南后世景德镇的位置上,兴建瓷窖,几经试验研究,加上李超提供的一些工艺技术,最终成功的烧出了青出于蓝更甚于蓝的青白瓷器。
如今青白瓷窖所在的那个地方,也因此而兴盛起来,成了一座新兴的小镇,李超还取名景德镇。
李靖看着手里如玉一样的青白瓷杯,心中感叹着李超妖孽。一面越发的坚定要说服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