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2
“名额多少个?”
“一千二百个。”
“有内定的吗?”
李超笑笑。
内定这个东西,正常当然是没有的,但是,总有例外的。就算是如今的文科制举,也都不完全是凭成绩来的。要真凭成绩来,就不会有投奖,不会有举荐,不会有不糊名了。
因此这次的武科举,其实也一样是有内定的。
能内定的,当然是那些特权阶层,贵族子弟。而且这次跟李超打招呼,要内定的,还不是一般的宰相公侯。要只是他们来打招呼,李超也可以拒绝的。
但这次来打招呼的,是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直接给了李超一张单子,上面密密麻麻一堆人名,全是那些勋贵子弟们,多还是已经有官职在身的,多数是在亲勋翊三卫五府中任职的。这些人的父亲想让自己的儿子进讲武堂镀个金,李世民也不好拒绝。
不过李超并不想让自己的第一届武举,弄的那样乌烟障气。因此虽然不能直接拒绝,但李超还是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向李世民提议,武举考试分两榜。一榜就是正常的榜,一榜叫恩榜,就是那些内定的公侯子弟们。
反正不让他们一起考,免得破坏了考试的平衡。
那些人想镀金,让他们进来镀就是,直接开个恩榜,到时这些人都内定录取上榜的。等进了讲武堂,给他们再单独办几个班就是了,不要影响到正常考生就好。
李世民倒也从谏如流,同意了这个方案。
“恩榜三百个名额。”
“哦,倒也不少,贡榜一千二,恩榜三百,总数一千五。”郑善果笑着点头。
“这贡榜一千二百人,真的全凭实力吗?”
“当然,我虽为主考,但也不能随意录选,而是有一个陪考团。看到没,由一百零八位将军组成的陪考团,他们会对每个考生的各项成绩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总分数,然后再加上我们几位考官的分数,就是他们的最终成绩,最后以成绩来淘汰。”
陪考团分数和主考官评分,并不是一样的,主考官的评份比重要高些,但陪考官的评分也非常重要的,最后是要综合得分的,因此并不能考官随意的舞弊的。
况且,李超还请了大理寺、兵部、御史台三个衙门过来监考,如对考生评分有疑议,是要复核的。
武举考试的项目,都是比较硬的。不像文科制举,文章的优劣不是那么好评判,武生的成绩那却是实打实的,射中了多少环,打落了多少个人偶头上竹片,这都是明摆着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来观看比赛呢。
“你这个方法真不错。”郑善果真心赞叹。“若是文科制举,也能够更加公正一些,以成绩取胜,而不是以家世、名声来录取的话,相信文制举肯定还能录取更多优秀的人才。”
李超对于郑善果的这种敏锐目光也很赞赏,其实这种有识之士很多。只不过没有人愿意来提出改革,就如李超,他更是早就知道,但他也不提。
为什么?
因为如今的科举主要还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辅助方法。朝廷虽不用九品中正制,但隋唐之时,选仕取人,主要还是凭家世。
特别是门荫制下,那些贵族和官僚子弟更是凭父亲的官荫直接出仕。不论是进三卫五府做侍卫,还是做品子,或者是去做亲事、帐内等,这都是入仕之途。
尤其是唐初的官员文武不分,可以相互转换的,贵族子弟以武职入仕,慢慢的就能再转换,限制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占据着朝堂位置的诸公,那都是现在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为何要大力推动科举呢?科举那不过是个辅助手段,甚至可以说是给那些关东士族、江南士族,给那些不在朝的大族们一个也分杯羹的机会而已。
真正期待依靠科举入仕的是哪些人?
寒门?不是,真正想靠科举进入仕途,也进入大唐政治舞台的,是那些关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他们想要打破关陇军事贵族们对政治的垄断。他们不像关陇军事贵族们那样,在军界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们掌握的是学术权,如果扩大科举,那么他们当然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至于寒门阶层,甚至是那些小地主、自耕农阶层,他们在这方面的资源远远不如那些掌握经学的士族们,科举,当然是远远不如士族们利益大的。
就连李超,他现在都是既得利益一员,靠着现有的门荫制度,他几个儿子刚出生,就有了爵位,将来长大点,自然更不愁入仕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连李超都没去触碰文制举,因为真去碰了,那绝对是得罪了整个当权的利益集团,而且还是跟自己过不去。
何必呢!
郑善果虽然如今也是既得利益中的一员,但他出生关东士族,五姓七宗中的荥阳郑氏,他们这种千年士族门阀,是真正掌握经学,掌握学术权的学术寡头之一。
如果把科举制度深化扩大,荥阳郑家绝对是得利者。
可惜他提了个开头,李超却只是笑笑,而丝毫没有接茬的意思!
第591章灭国神将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
离靶一百零五步。
王玄策屏息净气,神色淡定的缓缓拉开弓。弓是步用长弓,牛角弓,牛筋弦,配上长箭,瞄准一百零五步远的长垛靶。
靶子很大,足有三丈之大。
不过靶子虽大,但要射中靶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距离太远了。足足一百零五步,大唐五尺为一步,要在五十多丈外射中靶中,并不容易。不说其它,光是要射这么远,就得需要很大的力气。
如果都射不到一百零五步,你射术再精又怎么样?
相隔了一百零五步,三丈大的靶子也显得很小了。
李超的面前摆着考生们的资料。
“王玄策,二十二岁,河南道洛阳人,现任融州黄水县令。”
一个文官,来考武举,这若是放在明清时期,那是不敢想象的,就算是在宋时,也不可能发生。那个时候的文人地位已经远远的优于武人了。
但在唐初,这却是件很寻常的事情。
唐初的文武分界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军功贵族们在朝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关陇贵族,就是群军事贵族,他们唐初的朝中是占着垄断地位的。军功贵族们也并不是只是会带兵打仗,他们多数也是能文能武,出将入相不在少数。
不过最让李超惊讶的还是这个年轻考生的名字。
王玄策。
王玄策,历史上贞观时曾经一人灭一国的那个儒将?史载,贞观之时,王玄策出使天竺,结果到达印度的玛卡达国的时候,却发现本来与唐朝交好的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是篡位的大臣阿尔裘那。
阿尔裘那把出使的王玄策使团都关了起来,王玄策和副使逃出,一路逃到了泥泊尔。当时尼泊尔与吐蕃松赞干部联姻,和唐朝一样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部。于是王玄策以松赞干部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兵七千,杀回印度。
他自命为总管,打着大唐的旗号,向阿尔裘那复仇,击败了四倍于已的敌军,并攻破了阿尔裘那的王城,俘虏了篡位者,救出了使团,帮助原王室复国,然后押着阿尔裘那回到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