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0
回来后肯定大大增强羽林的战斗力。甚至这些人以后还可以外放到其它的南衙诸卫去,那对皇帝掌控军队也是大有好处的。
至于李世民为什么不亲自教,或者说直接在长安搞个讲武堂,李估计一来可能李世民也没那个精力时间,二来搞讲武堂,关键也还是要有好老师。
而好的军官老师,如今谁还比的过这军中的五神呢。而李他们五个又都要出镇地方,没空呆京师,于是李世民便把人送到各地上门学习了。
另外,李不无恶意的猜想着,也许李世民在派了王内侍这样的眼线来监督自己外,这三百学徒也是来加强对朔方镇的监督控制的。万一李哪天有失控迹像,说不定王内侍就要带着这三百学徒来个强行控制了。
三百个武官学生,估计也不全是队正队副,也许还有一些表现优秀的伙长什么的也被送来了,算是晋级前的培训了。
既然情况如此。
那么李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啊。
他要是反对,那岂不是反对皇帝对他的监督,反对皇帝对他的信任了吗?
有过白鹿书院山长、临潭书院山长、崇文馆馆主等经验,李倒不认为自己教三百个低阶武官有什么难的。
苏定方跟着自己学习兵法,不就很有成绩嘛。
虽然尉迟宝琳、程处默、崔琰他们几个也是李的兵法门生,或者还要加上一个平阳长公主,这些人李就不说了,苏定方还是学的很好的,这证明自己教学还是有一套的。
一个是教,三百个也是教啊。
这么一来,宁远城倒是可以成立一个军官教导营了。
“陛下听说相国写了一本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很想一睹为快啊。”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本兵书,其实就与五经正义一样,算的上是一本对孙子兵法的注解书了。但也不是单纯的注解,而是增加了许多内容的。
三十六计这个词南北朝时就有了,李的这本书里把三十六计加以总结。特别是引证唐代以前的实战战例,并用孙武的兵法精辟语句,另外也还引用了吴起、尉缭子等大家的见解。
这套兵书能让将领们对于孙子兵法更容易理解,对于军事计谋、军事谋略学有更好的总结。当然,里面也有不少李的私货,比如参谋制度等。
这本兵书分为好几篇,不仅仅只是前人兵法的总结,也不仅仅是写军事谋略学,还写到军队的组织、纪律,甚至是后勤准备,乃至于军队与政治等多方面。
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谓的仗。
这本兵书不但低级的军官看了用益处,能学到军队组织等,中高级军官也有益处,他们能从中学到军队的指挥、用兵的谋略。甚至连皇帝都能从中得到益处,这书里会有军队和政治的辨证等。
总之,这是一篇很详细,很有实用性,处处都有实例,从组织、训练、后勤到指挥、谋略等各个层次都有写到的书,不完全只是一本兵法书。
书很长,分成多卷,如果只是教导九品武官,那只需要拿出其中的几卷来就行了,太过高阶的他们暂时也接触不到。
但如果李世民想看,李当然不能藏着掖着。
好在如今的印刷技术高,要精美可以直接上雕版,要成本低就上活字,若是少量那就直接请人抄。
书早已经编好,全书一共分为九卷,一共三百多万字。绝对是本大部头,不过主要还是因为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实例,有大量的分析计算等,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了,真实战例的讲解,不但讲解计谋,也讲解交战方的战法、战阵,还有双方的后勤准备,甚至是当时双方的后方朝野的政治情况等。
空谈是不行的,但拿真实的战例来讲解分析,并围绕当时双方的详细局势,方方面面的来讲一场战争,而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那点事情。
以往的兵家,他们的兵书基本上都不会脱离打仗、军队,讲的更多的还是谋略,少数会讲指挥,讲组织,极少人会把后勤这些讲的太多。至于朝堂上的格局,外交等对战争的影响,却讲的更少了。
而且他们讲战法,也很少会拿出这些实战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各种数据分析,公式计算等等。
但李不同,他来自后世。
兵法也好,商业企划案也罢,都得拿出详尽的数字来说话。
数字是最公正,最不会说谎的。
一场战争,或者一场战役,如果能把各种数据都采集到了,那么就能把整个战役剖析的清清楚楚。
为什么能胜,为什么会败,也就一清二楚了。
这也是李带兵的核心思想,准备、计算。打仗不能只靠某个将军的智谋,更不会完全期望靠他的指挥艺术。
一个再厉害的将军,如果没有扎实的后勤,没有训练有素的士兵,那都打不赢战斗。因为再好的决策,没有执行力,都是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