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好地主 > 分节阅读 351

分节阅读 35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足有二三十万亩。优秀的草场,也有三四十万亩,还有三四十万亩地是适合种树的林地。

加之这里的黄河、湖泊,这个地方条件已经可以称的上是非常的好了。

起码,宁远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李超留下四千五牙兵、五百炮兵外,还留了一厢水师,将近万人把守宁远。李超给这些驻守在宁远的近万士兵,每人分了二十亩耕地,二十亩草场,二十亩林地。另外李超还留了十万亩耕地做为军屯。

地交给府兵的家眷们佃种,每亩收一石。这也是因为这里的田地较肥,灌水方便。亩收一石,也不到三分之。

而宁远城的这十万亩军田,一年却能收租十万石。

这些田租粮食,完全够镇守的士兵们开销了。毕竟,正常情况下,宁远镇的士兵都是府兵,也是轮流当镇的,他们当值甚至都要自带干粮前来。只有战时征调打仗,宁远镇才要额外支付粮食。

平时,李超最多就是要维持他的那支牙兵而已。

府兵们自己有二十亩好田,在佃种军屯的地,拿出产出的三分之一左右上缴,也比较公理。

宁远虽有军田,但并不需要当值的士兵去屯种,抽调过来当值的府兵,只需要训练、戍守就好,专心防御。

朔方镇五万府兵、五万乡兵,也分驻到了各州。

灵州、盐州、夏州、延州、绥州、银州外,在丰州南、灵州西面,都列入宥州。而银州北,胜州的南部唐军实际控制区,则设置为麟州。

因而,现在朔方镇实际拥有八州之地,与突厥也算是互相议定了实际控制线,丰、胜两州的河套之地,加上雁门关外代北的朔州、云州、蔚州,也都暂时还是由突厥人控制。

双方暂时搁置这些争议地区。

对于大唐来说,灭了心腹之患梁师都,夺回了西套和河曲地。

对突厥人来说,损失了梁师都这条狗,有些恼火,但考虑到目前的形势,他也愿意暂时先放一边。

大家各有所图,于是笑呵呵的继续维持友好,重划了下实际控制线,然后通商友好。

朔方,一下子安宁下来。

那一片片的稻田里,正是解甲归田的府兵们带着自己的家人在忙碌,稻花香里,蛙声一片。

他们年纪大点的儿子也跟着在田里忙活,小些的则在田野间玩耍。有的在放牛,有的在拔草,还有些则在让捉泥鳅抓螃蟹。

稻田边的黄河里,白帆点点,商船正往来不断。

很难想象,这片安乐的景象会是在这里,仅两月前,这里还是敌境,这里还面临着一场大战呢。

朔方八州的田地基本都重新丈量登记过了。

五万府兵分成数十个军府,散布在朔方八州,五万乡兵也解甲归田。府兵、乡兵们,都分到了不少的田地,大批的稽胡人,以及其它胡族,也都在大唐官府登记入籍,也分到了属于他们的一份均田,他们的名字也上了大唐的户籍,成了大唐的课丁。

现在的不少水稻庄稼,其实都还是原来伪梁国的百姓种的,不过李超早已经把田连庄稼一起分掉了。

分到谁名下的田,连上面的庄稼,自然都成了新主人的。

今年的粮食种植的还不算多,现在移民过来了,地都分下去了,重新疏通引水渠道,修排水沟,把荒地复垦,明年粮田肯定要翻好几翻的。

宁远城做为最前线,驻军九千五。

这九千五百府兵,其实也不用全都当值的,按朝廷府兵番上的规矩,宁远城府兵分为了五班,轮流值守。今年朝廷特旨,免朔方镇府兵番上,不用去京城当值。只需要分五班,一当到宁远城当值,一班留各地军府训练镇守,剩下三班在家种地。

稻米还刚灌浆抽穗,这断时期是最需要水的时候,一点水也断不得的。要不然,稻穗最后就会结瘪的稻子,根本不会有米。

大家都很用心的在田野里面巡视,各家商量着分水灌田。因为都是府兵,倒是都能讲道理的,不会如一般乡下,有的大族仗着家族人多,欺凌弱小,霸着水不给别人放的情况。

大家轮流着放水,这样都不会有田干死。

宁远的雨水少,远少于中原。就算是夏季,可能一阵暴雨过后,很快又停了。太阳一出,可能好多天都是晴空万里。

好在还有黄河,有引水渠,可以从黄河引灌溉两边的田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