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技幻想 >工业之动力帝国 > 分节阅读 373

分节阅读 373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这次交换中ge的小算盘打得贼精,你看国际顶级技术我都拿出来了。够诚心了吧,反正无论怎么弄ge都是面子光光的便宜大大的。

唯一可惜的,就是ge遇到了一个作弊的无赖。

1995年,苏维埃倒下去的第四年,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当年苏联科学院院士的领导下成功的把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设备的成本降低到千万美元以下。翌年设备成本更是降低为原来的五分之一。

不关心科技展的民众大约不知道这条消息所具备的巨大价值,等离子蚀刻设备就是现代晶圆产业最重要的命脉,也是唯一的技术选择,没有这玩意芯片展的步伐举步维艰。

如果没有乌克兰人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工艺上恒久的努力,那么就算最终现代晶圆产业能达到曾经的高度,所花费的时间和代价也将是无比的巨大。

新世纪之后,纳米级紫光蚀刻设备的采购价格接近两亿美元,那怕把这个数字乘以五对于现代集成电路产业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重负,没有现代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展就没有互联网,没有苹果,没有社交媒体,没有新时代的游戏,娱乐,影音,没有智能工业……。

没有的东西简直太多了,最起码人类社会的展进化史注定会被改写。

要知道,目前梁远所处的时代,只有这颗星球上逼格最高的里根总统、戈尔巴乔夫总书记、撒切尔夫人之类的政治精英才有资格在特定地点享受面对面的视频通话。

在经历过互联网大潮洗礼的梁远看来,八十年代的全球信息交流度和方式几乎和原始社会无异。(未完待续。)

第105章作弊的无赖(二)

类似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这种有隐藏关卡和奖励的地方,就算苏联解体也不会变成西方眼中的香饽饽,在九十年代初期,继续深挖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设备造价潜力的科研单位不是没有,不过主流工业界眼中这类项目的地位就算不和永动机等同也所强有限。

在梁远的认知里,北方那头看起来很猛地大熊,即将被送进屠宰场,虽然肥厚的熊掌啥的远嘉注定捞不到手,但许多被沙砾废墟掩埋起来的秘密关卡却只有梁远这种作弊的家伙才知道具体的打开方式。

如果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是明码实价的大型商场的话,那么dú • lì后的乌克兰就是更加贴心的自选市。

自从北方铁幕崩塌之后,乌克兰这个国家出现在共和国民众视线里的几率可以说是相当的频繁。

从早期的共和国承诺给予乌克兰核保护伞、乌克兰又丢失了多少架战略轰战机、战略核导弹这种极为刺激惊悚的新闻,到中期共和国海、6、空三军又从乌克兰引进了什么什么武器装备,乌克兰向来是共和国国际新闻界、和国内军事杂志的宠儿之一。

当然,新世纪之后乌克兰依旧活跃在全世界新闻媒体的视线里,其孕育民主时代的阵痛更是让旁观的各国正常人士满头冒汗。

上个位面身为自身共和国海军军迷的梁远,自然对16号远洋渔政船曾经的娘家好奇不已。

那个位面梁远毕业工作之后,老梁同志和李远玲早已闲赋在家等着抱孙子,偶尔家里闲聊时有着苏维埃背景的老梁同志和倾向西式文明的李远玲曾就苏联到底牛不牛b的问题打过无数的嘴仗。

那时曾研究过苏联解体原因十多年的老梁同志,俨然已经成了资深的前苏联问题专家,在父母近似拌嘴的闲聊中梁远知道了许多苏联曾经的伟大之处。

比如,后世常常人云亦云的苏联电子技术不行,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说法,苏联的建军思路是打世界大战,要求苏军装备随时准备着在yuán • zǐ • dàn、氢弹、中子弹肆虐的场合里维持着可靠的战斗力。

大规模集成电路崛起的条件具备之后,苏联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技术追踪。可惜,在开启了末世模式的战场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根本就是狗屎一般的存在。

然后,实心眼的战斗种族又把目光集中在了电子管的小型化上。

就算如此。苏联也没停下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八十年代末期,苏联和美国是整个星球上仅有两家具备单晶硅全系列加工能力的级大国。

换句话说,这颗星球上从沙子这种物理原料开始直到由大规模集成电路所构成的芯片成品下线,能dú • lì走完所有研、加工流程的只有美、苏两家。相比级大国的逼格后世已经吹上天的日、韩在这个年代根本就是渣渣一般的存在。

七十年代的苏联虽然放缓了集成电路产业最终成品的研步伐,但基础科技的研节奏从来都没放慢过,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只是那个庞大帝国遗留财产中十分微小的一点点而已。

若不是今日李远玲阴错阳擦的提起这个技术,梁远又好奇的想了许久,这种掩埋在大脑深处记忆说不上什么时候某人才能回忆起来。

唯一可惜的,就是挖历史墙角的这种快感梁远无法向任何人诉说。

隐瞒了未来注定会生的种种变化,梁远和两个丫头把ge的险恶用心说了一遍。

当然,在梁远的解释里无非是ge打算更进一步分散集团的资金使用率,最好远嘉一头扎进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设备改进研的大坑,延缓二硼化镁导材料的工业化后期开。届时ge自然能在这个同医疗、电力设备紧密关联的导领域后来据上,得到主导者的位置。

梁远说完,李远玲以为梁远因为港基集电或许能得到现代晶圆产业核心设备的研能力而高兴,宁婉菲以为某人因为看穿了国际顶级大公司的鬼域伎俩而得意。

唯有宁婉嘉察觉到梁远的说法隐约不实,梁远高兴的地方应该是另有其事。

不过对于宁婉嘉来说,反正都是值得小远高兴的事情,到底是哪件压根是无关紧要嘛。

“老苏他们也够狡诈的了,我以前说过集团虽然能保证电子实验室的研资金,但不可能一代又一代的去海外引进全新的晶圆生产线,老苏和简工都是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没想到他们居然把主意打到自力更生这上边。”

虽是吐槽,不过某人看起来更像是在炫耀自己选人的眼光。

“还不是你收购怡和的原因。”李远玲笑眯眯的说道。

远嘉这小半年的变化完全可以巨变来形容,除了公司工作节奏略有些加快之外,中、下层员工基本感受不到什么变化。但对于高层来说,一幅巨大的画卷已经在眼前徐徐拉开。

从集团到财团,年营业额从四、五十亿人民币变成四、五十亿美元,这个跨度可不是随便什么企业都能越过的。

随着远嘉收购怡和一事越明朗起来,苏良宇等人难免会转着一些小心思,目前集团烧钱的大坑有三个。2系列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