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0
影响下,恐怕自己苦心培养的中学毕业生也会渐渐忘记什么是公德。
全用儒生做公务员,不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李植在王座前来回走了几步,沉吟说道:“如今中学毕业生不足,靠学校教育没法征募足够的公务员,那就只能启用公务员考试了。”
今天第二更推迟两小时
本书上架了。
我是个准新人,这本书开始我是没报多大希望的。
没想到一次次上分类强推,后来又上了首页六频推荐,三江推荐,全站强推,到今天有了一万多读者。
很感谢编辑虎牙,是他一直在后台支持我,给我网站推荐。也感谢三江推荐频道的主管。
更令我感动的是热心的读者,热心的读者们一直在给我投票。这些天你们每天给我一千多张推荐票,让我感到真的有人在支持我的书。
推荐票排行这些天一直在一百多名,让我十分惊喜。原来我这样一个准新人,写的书也能在某个排行进一百多名。
然而我白天要上班,虽然坐办公室时候可以走走神思考情节,但每天晚上只有七点到十一点四个小时码字。
加上手又残,每个小时只能码一千个字,每天只能更新四、五千字。周六周末也在查资料,想情节。写过历史文的人都知道,写历史文要查的资料是没有底限的。有时候一下子卡文了要查资料了,就折腾到晚上十二点,甚至一、两点。
我是个中学物理老师,没什么钱,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赚点钱补贴家用。然而我却一直不敢上架,怕上架了成绩太差。
现在网站通知上架了,就豁出去了。
希望上架后,读者们能像你们投推荐票一样继续支持我,订阅本书。
昨天晚上很晚睡,多写了六千字,今天可以多更新三章。今天晚上也准备晚点睡,多写几章。上架后,是会努力一点的。
谢谢大家。
第八百二十二章公务员考试
郑开成听到李植的话,拱手问道:“王爷,何谓公务员考试?”
李植答道:“公务员考试就是通过考试的方式,从民间择优录取吏员。”
郑开成听到李植的话,想了想,没有说话。
选拔合格的公务员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需求。公务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政府的行政效率。所以在后世,各国普遍实行以公务员考试为核心的吏员选拔制度。
英国于1870年确立了以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的制度,实际了一百多年。英国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包括“鉴识”、“文书起草”、“集体讨论”和“会议实习”等部分,考选的是公务员的综合能力。
美国同样实行公务员考试,美国于1883年通过了文官法,并依法成立了文官委员会,全面推行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公务员的制度。到李植穿越前,美国通过考试选任的公务员已超过了公务员的85%。
在后世的中国,公务员同样是由考试选拔。
李植作为一个穿越者,在一镇七省,尤其是在天津和山东引进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实际上,在一镇七省也具备了公务员考试的基础。
首先是天津、山东和辽东的识字率很高。这些年经过李植的鼓励和支持,很多工人和农民都主动学习文化。李植在各地广泛设置扫盲夜校。在山东,识字率从极低的水平上升到了两成半。在天津二十多个州县,识字率更是达到了四成。
换句话说,李植在天津和山东有四百多万识文断字的子民。这四百多万能够读书看报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就是李植选拔公务员的基础。
郑开成想了一会,问道:“王爷,这公务员考试,是不是就是和科举一样。”
李植摇头说道:“不一样,大不一样。”
“首先,公务员考试选拔的不仅是官员,更是基层公务员。大明的科举考试只选拔官员,而吏员则被认为是贱职,由出身不好的人担任。而且官员是流官,吏员却是铁打不动的钉子户,如此一来,吏员的**根本没法控制。”
“而我们的公务员考试,则是同时选拔官员和吏员。保证所有的吏员都是合格的人才。”
洪承畴抚须说道:“王爷英明,如此一改,则一扫我大明二百余年科举的积弊,将奸猾胥吏的本源清正了!”
李植笑道:“更关键的是,我们的考试不但考知识和能力,更要用百分之六十的分值考选应试者的公德水平。”
郑开成眼睛一亮,说道:“那这么一来,公务员考试考得最多的是公德了?”
李植点头说道:“对!能力不强但人品正直的官吏可以依赖其他有水平的人做正确的事情。但一个没有公德的人,他所有的能力都会变成作恶的凭仗,能力越大危害越大。在政府部门中,我们宁愿要正直的中人之姿,也不要奸猾的能人!”
“所以这公务员考试,实际上考的就是公德心。我们要把社会上最有公德心的全部搜罗到政府里,作为我们坚固的行政基础。”
郑开成和洪承畴拱手说道:“王爷英明!”
####
天津卫城的一座小院子里,曾作泽和冯子山两人都穿着一身天津精布圆领坐在厅房中,兴致勃勃地看着今天的。
曾作泽又看了一遍那公务员考试的消息,脸上显出按耐不住的兴奋。
“冯兄,我们的机会来了。”
冯子山哈哈笑了笑,说道:“想不到我们这样没机会去小学、中学读书的文人,也有机会考取王爷的公务员。”
曾作泽和冯子山两人都是知识分子。说两人是知识分子而不是儒生,是因为两人已经近十年没有读儒家圣贤书了。
两人本来都是童生,童生这种身份不算功名,去做私塾先生都不够格,原先就没什么用。而在李植控制天津后,儒家学问被李植弃之如敝履,两人也就再没有考取秀才的心思。他们不再读儒家经典,而是到市面上寻找谋生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