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3
这高立功是个热衷名利的性子,哪里愿意在一个守备位置上再不前进?听了李植的话,他暗道这下子自己又可以发挥长处了,忍不住脸上发红,激动地赶紧答道:“王爷放心,下官对山东、天津各地的船匠、铁匠熟悉得很,只要机床厂能够生产出足够部件,我保证一个月内就能将所有部件装上船。”
李植点了点头,朝东面日本的方向看了看。
在后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的海军迷信纸面上的舰船实力,认为可以挑战美国。当时日本名将山本五十六就警告日本,如果日本一旦挑战美国,必然会遭到极大的失败。但是日本的军方最终还是觉得自己兵强马壮,挑起了日美太平洋战争。
日本一度依赖偷袭策略,重创了美国的舰队。
然而在战争开始后,美国可怕的工业系统立刻从民用转为军用,像是下饺子一样生产出各式舰艇出来。从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短短四年,美国光是各式航母就生产了147艘。最后美国毫无悬念的完败日本。
现在英荷联军和李植的较量,正如后世日本和美国的战争。看上去,英荷联合舰队的实力更强于李植。但是红夷和英夷不明白的是,李植不是不能造出庞大的海军,而是没有必要造出庞大的海军。
经过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一镇六省的工业底子不是红夷可以想象的。荷兰人和英国人不是在挑战李植,而是在挑战由轰鸣蒸汽机、炽热炼钢炉和各式车床、镗床、铣床组成的完备工业体系,是在挑战一个超越这个时代的工业强国。
大阪城还可以坚守六个月,然而李植相信,只需要三个月,他的大机器工厂就能生产出一支远超过敌人战力的大海军出来。
第八百零九章迫击炮
三月二十九日,范家庄第一、第二普通铸造工厂的厂长紧张地站在校场上,看着李植的亲兵摆弄着自己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手机最省流量,无广告的站点。
两个工厂生产的样品都是一种新式的火炮,很轻便,两个士兵就能操作。
和专业铸造大炮的高级铸造工厂,或者说火炮工厂不同,范家庄第一普通铸造厂和第二普通铸造厂一直以来是生产龙尾车、自来水管等民用产品的。当然,因为民用产品市场需求极大,这两个普通铸造厂的规模远超过火炮工厂,各自有员工几千人。
不过虽然是民用工厂,但在李植的专利制度刺激下,这两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也是很注重技术发展的。哪怕是最简单的自来水管,这两个工厂也要和天津、山东各地的地方小厂竞争。
为了生产出质量更好的水管,两家工厂都研究了一整套简单高效的热处理手段,在市政厅申请了好几项专利。
不过两个工厂的总管没想到自己这样的普通铸造厂也会接到军方的订单。
李植要生产新式的火炮对付日益被敌人滥用的堑壕系统。但现在的火炮工厂已经在满负荷生产二十四磅舰炮,没有富余的生产能力,所以李植只能把订单交给了普通铸造厂。
不过李植也不是在粗制滥造拿士兵的性命开玩笑,实在是李植需要生产的这种新式火炮确实很简单。
李植要生产的是排用迫击炮。
迫击炮结构简单,自重轻,威力小,是一种专门用于杀伤掩体后部敌人的武器。实际上,迫击炮的诞生,就是为了对付线膛枪普及后牛皮糖一样难缠的壕沟战的。
世界第一门迫击炮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壕沟里的日军火炮和步枪都打不到。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尼古拉耶维奇的这门炮全弹质量,射程为50~400m,射角为45°~65°,可谓是对付堑壕战的利器。炮弹抛射后砸进普通火炮打不进去的壕沟中,可以大规模杀伤壕沟中躲藏的步兵。这种新式武器被称为“雷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击炮已成为各国步兵的基本装备。
既然江北军和日本人都偷学了李植的壕沟作战,那么李植就要拿出迫击炮这种神器来让敌人明白什么叫作技术了。
当然,后世的迫击炮很先进,炮弹往炮筒里一扔就能自动触发射击,这一点李植是做不到的。李植采用的是土办法:炮筒的底部有一个尖锐针刺,小型开花弹和硝化棉发射药平时用纸筒包在一起,靠自重落入炮筒后纸筒会被尖刺刺破,发射药就落入炮筒底部了。如果怕不保险,还可以用通条捅一捅。发射时候炮手将雷酸汞底火装在火门上,一拉炮绳就触发射击。
这样的设计,能让两人操作的迫击炮十二秒完成一次射击。虽然比起后世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