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谢兰生:“……”
谢兰生知道,《乱世儿女》经过他的改动以后已焕然一新,臭石头一摇身变成了香饽饽,拷贝数量有望冲击潇湘厂的历史前三。
因此,那个曾经羞辱自己的池中鹤,有“上边人”亲戚身份的池中鹤,明目张胆,要抢这部片子。
虽然并不参与拍摄,也要挂个总导演的名头,排在自己前面,排在第一的位置。
让世人以为,《乱世儿女》是他池中鹤拍出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素的,中国股市曾有一阵涨停板是%。那时候叫“证券公司”,1990年才有“证券交易所”的。
恢复高考后的学生在制片厂得到机会,也就是“是广西厂几个青年建立什么摄制小组,拍其他人不要的片,还剃光头用以明志,最后效果十分不错,广西厂非常意外,其他厂也开始关注。”这段,在现实中,主角是张艺谋他们几。他们故意去小厂子,因为感觉机会更多,然后建了青年摄制小组。
修改没人要的剧本,修完别人却来抢走,是我听过的真事儿……听到厂里这个要求,谢兰生手捏着剧本,说他得想想。厂里并未再逼迫他,放他离开了,只是临了又劝一句:“兰生啊,别想太多,能上片子就是好事”。
谢兰生说他知道的,而后走回自己寝室,从床板下拎出一个带红鲤鱼的铁脸盆,放在地上。铁脸盆在水泥地上栽歪几圈才站住了,发出一阵刺耳声响。谢兰生点了根烟,用牙咬着,微微眯起一双眼睛,隔着青白的烟雾,把他写的《乱世儿女》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又细细地看了一遍。
看完,他一只手拿着剧本,一只手捏着香烟,凑上剧本的一个角,把剧本给点燃了。火苗儿终于蹿起,谢兰生用右手又扇了扇,左手变换角度,让整沓纸都烧起来,接着把它扔进盆里,垂眸看着。
火光烈烈,映着他还年轻的脸。
几分钟后,他的故事化作灰烬。
对在学习的厂长的长途电话,谢兰生说,他不接受“执行导演”,希望厂里能信赖他,让《乱世儿女》冲击销量。对方听完,沉默了。几秒钟后,为不开罪上面领导——就是池中鹤的舅舅,关厂长道:“潇湘支持青年导演,但青年导演的号召力比较有限,会让各省产生顾虑,让潇湘厂卖不掉本可以卖掉的拷贝数。”对于厂长本人来说,“不开罪领导”永远比一部电影更加重要。一部电影只是电影,而“开罪领导”后患无穷。
双方实在是说不拢,最后,谢兰生极不舍地道:“关厂长,我刚刚又反思了下,觉得,自己可能太自大了。既然各省的电影局都不相信青年导演,那可能,青年导演在技巧上确实得再提高提高,在这方面各电影局的领导们是有经验的。《乱世儿女》就算借着大导演的名义卖了,最后成品质量太差也得不到预期效果,不仅影响我自己的名声,也影响池导的名声。我想放弃这个机会,再磨练磨练。”他这意思十分明显,如果必须加池中鹤,他就不拍《乱世儿女》了。
得到最终答案,厂长并未就此让步,最后暂时就这样了。
对关厂长来说,他要是没加成名字,让谢兰生自己拍了,他就必须承担责任——他摆不平,束手无策,办事不利。但要连谢兰生也没拍成,他就可以交差了。在这阶段,他已经说了所有能说的话、做了所有能做的事,谢兰生软硬不吃,是谢兰生的问题。谢兰生是分配来的,他总不能把人开了,不让上片就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了。
至于那个《乱世儿女》,就还是按照原先思路随便找人拍完算了,不给厂子冲销量了。
他当厂长四五年,上下打太极,是如此地圆滑世故。
谢兰生本来以为厂子会让他把剧本直接拿给池中鹤拍,谁知竟然没了后续,看来对面的几个人也还是要一点脸的。
…………
《乱世儿女》突然没了,谢兰生也有些闹心。
自从他做副导演的《财运亨通》进入后期,他就开始寻片子了,至此正好三个月整。好不容易拿到一个没人要的《乱世儿女》,想故事,改剧本,最后却因池中鹤想据为己有而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