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出发,子午谷!下
否则五千多人的伙食,起码要几百口大铁锅,炊烟袅袅,直上青天,百里之外都能看到了,岂不是明告诉敌人,晋军从子午谷进兵,要偷袭南郑城吗?
故而上到将军,下到士兵,每人背负一条干粮口袋,内装整整三十多斤马铃薯饼子,都是精料细作出来的,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半消耗,可供全军至少半月以上食用!
又担心行军劳累,粮食消耗量大增,每人还发了两个大锅盔--一种用麦面做成的饼子,干硬耐嚼、内酥外脆,一个就有三寸多厚,七八斤的重量,乃是关中地区特产!
锅盔是在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
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
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
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
“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