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明国都的困境与难题
朱允炆看向北方,轻轻叹了一口气。
南京,龙盘虎踞,是个不错的建都之地,加上南京及其周边,皆是粮食主产区,若是不被围困,基本上不存在断粮的危机。
在南京兴建粮仓,最大的作用只有两个,一是备灾备兵,二是平抑物价。
不像隋唐时期,建都长安,周围产量区就一个不大的关中平原,一旦出了饥荒,皇上就得马上打包行李,带上老婆若干人,大臣若干人,士兵几万人,然后跑到洛阳吃饭。
有些时候跑得太急,加上路上干粮不够,等到了洛阳,随行的人饿死一半了。
开“逐粮而居”皇帝先河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
后来隋炀帝杨广上台,开凿的隋唐大运河,不也是以洛阳为中心?
严格来说,当时的长安,虽是京师,却经常吃不饱饭,寒酸的很。
朱允炆是不需要当“逐粮天子”,只是对于南京作为京师,朱允炆也是深感忧虑。
南京这个地方好是好,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挨着长江,不缺水,不缺粮,可是这只是南京的经济价值。
若是从政治、军事与国家的高度去考虑,南京这个位置,实在是不合适的。
大明最大、最强的敌人,不在南京城附近,就算是你跑十天半个月,也看不到敌人。
真正能毁灭大明,彻底结束大明国运的敌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