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宋清辞静静的听着,周修林父亲的境遇可谓是让人唏嘘,若是周修林父亲路上没有遇到劫匪,最起码也是一个举人老爷,周修林哪还用经历这么多苦难。并且,对于市井人家来说,生一场大病,确实可以搬空家里的积蓄,这一点,宋清辞也是深有体会。
“我娘亲也是因病去世,在她生前最后一段时日,请医买药都是经我的手,银子像水一样,哗啦啦往外流。周大人所说的,我亦是感同身受。既然周大人的祖母、祖母待你有恩,周大人应当好好孝顺他们。”
周修林心头一暖,因着出身经历,他很珍惜亲情。他的爹娘已不在他身边,他能陪伴的,只有他的祖父、祖母。如今宋清辞并没有嫌弃,而是主动说出让他好好孝顺祖父、祖母的话,当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姑娘。
周修林向宋清辞作了个揖,感激的道:“多谢公主不嫌弃周家的情况。”
放下手,他接着道:祖父、祖母年事已高,家父又离世的早,臣便代父亲向他们二老尽孝。若是祖父、祖母能看到臣成家立业,娶公主这样的姑娘为妻,一定很是欣慰。”
宋清辞轻轻笑了笑,被周修林这么一说,难免受到感染,她好像也在盼着成亲的日子。
周家的情况,她还算满意,虽然周修林还有祖父、祖母,但从周修林话语里的描述来看,两位老人不是难相处之人。并且两位老人已上了年纪,闹不了幺蛾子,若是周修林成了宋清辞的驸马,宋清辞好好待他们二老就是,想来不会闹什么矛盾。
唯一可能有隐患的,便是周修林的二叔和二婶,如今周修林一朝成了天子近臣,他二叔、二婶极大可能会缠上来,不过周修林已经和他们分了家,平常也不太与他们往来,宋清辞安了心。
宋清辞问了第二个问题,“周大人本能有一个富贵的出身,若是周大人的父亲不出意外,周大人最起码是举人的儿子,更甚者,周大人的父亲还有更进一步的可能。可惜,事不如人愿,周大人想必幼时吃了许多苦,周大人可曾在心里怨过吗?”
周修林坦诚相告,“曾是怨过的,学堂里的同窗身上着贵重的锦袍,他们用的笔墨纸砚,都比臣的好,还有书籍,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这些书买回去。而臣为了节省银子,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下来,哪怕是寒冬腊月,手上起了冻疮,也要继续誊抄这些书。可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若是这些苦难,想来不会有今日的周修林。”
周修林关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宋清辞也很满意。
之所以她问出这个问题,是担忧周修林心底深处存着怨念和不甘,影响他的心性和日后脚下要走的路。如今看来,周修林德行并无问题,没有对过去的不甘,化困难为动力,是一个懂得感恩、又踏实进取的男子。
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这也是宋清辞最在意的问题,她注视着周修林,“若是周大人成了我的驸马,可会纳妾?”
宋清辞从一个市井人家的姑娘,成为平宁公主,当时那些教养嬷嬷首先培养她的,便是公主该有的“高贵和气性”。总不可能堂堂一个公主,成亲没多久,就要委曲求全的和妾室争宠。
若是周修林心底成了她的驸马,宋清辞是抱着好好过日子的打算。并非她容不下妾室,只是,最起码两人要将妾室的问题提前商议好,怎么也不能今个周修林抬一房妾室进门,明个又抬一房妾室进门。
周修林坚定出声,“若公主愿下嫁于臣,便是臣之荣幸。公主不知道,臣高中后,曾对祖父、祖母说过,成亲后不会纳妾。所以,臣不会纳妾,身边也不会留有通房。臣这一辈子,定不会辜负公主。”
一辈子不辜负她,宋清辞到底是个刚刚及笄的小姑娘,第一次有人当着面,郑重的许下承诺,她心里委实觉得感动。
宋清辞之所以问出这样的问题,倒也不是阻止周修林纳妾,只是看一看他对妾室的态度。就算周修林其他方面样样都好,若他是一个滥情风流之人,宋清辞也绝不会嫁他。
然而没想到,周修林竟然主动允诺不纳妾。其实她对周修林并无太多情意,愿意答应周修林,也是因着他是一个很合适的成亲对象,同样的,周修林不纳妾的说辞,也是一个很加分的筹码,不纳妾,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和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