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有味道的名字
说他们可恨,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不理性。
“十二亿人口凑不齐11个会踢球的”这句话,是很多球迷经常挂在嘴边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人口基数不等于足球人口。否则印度也应该是世界第二了。
虽然没有任何一个调查机构对国内的足球人口进行过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接受专业足球训练的各年龄段选手加起来,不会超过五位数。
如果具体到某个年龄段,能挑选的可能只有几千甚至仅仅是数百人。
为什么?也许作为球迷来说,可以简单地把锅推给所谓的“体制”,推给“不尊重足球规律”的足协和俱乐部。
“体制”我们不说,那么“足球规律”是什么?没人能说得清楚。
很多人就说了,没有足球人口,那就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啊!
好!怎么扩大?很多做父母的球迷,在孩子小学初中的时候,确实十分乐意送孩子去接受足球训练的。
到了高中呢?
对不起,我家孩子要考大学,不踢球了。
为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足球的淘汰率非常高,能不能成才?成才后能不能踢上职业足球?踢上球了是中乙还是中超?坐冷板凳还是场上常客?收入和投入成不成正比?
诸多的问题让家长望而却步。
也有人说了,如果不是足校收费太高,我一定会让我儿子坚持踢球的。
OK!如果足校降低收费,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教练的收入少了,足校的投入少了,教学质量也降低了……所以你是打算把孩子送进托儿所而已嘛?
指望投资人和足球从业者不计成本无私奉献?凭什么?情怀?
有一句非常幼稚但依然很多球迷相信的说话:
在国外,足球是慈善事业;而在国内,投资人只想赚钱!
拜托了!都是一百多斤的成年人了,成熟点好不好!
慈善事业?为什么各大豪门每个赛季都在转会市场一掷千金,赛季末财务报表还是盈利?为什么球迷会抗议球票价格过高?欧冠的高额奖金是大风刮来的?